耳背上腹耳穴,耳穴名。位于失眠穴至臀穴的連線上,中腹穴的內上方,左右計2穴。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納不佳、噯氣、腹脹、消化不良、胃腸炎、痛經、宮縮痛等。直刺0.2寸或斜刺。
上腭耳穴,耳穴名。位于耳垂2區外線下1/4與上3/4交界處,在舌穴的外下方。主治唇炎、三叉神經上頜支痛、口腔疾患、如牙周炎、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等。按耳穴常規針法操作。
上屏耳穴,耳穴名。別名渴點。位于耳屏外側面上1/2處,即耳屏1區。主治咽炎、鼻炎、消渴、斜視、單純性肥胖癥等。一般用埋針、壓籽、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耳上二穴,組合穴名。由耳上發際和耳上二穴組合而成。耳上發際位于頭顳部,耳廓緣之最高點直上方發際處。耳上位于頭顳部,卷耳后耳尖直上三橫指處。主治暴癲。針0.1-0.3寸。灸3-7壯。
上髎,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骶區,正對第1骶后孔中。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后支處,布有第1骶神經后支。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陽…
上牙痛穴,經外奇穴名。出自《神應經》。位于前臂伸側橈側緣,肘橫紋下2寸處,大腸經曲池穴下2寸、隆起肌肉之間,與大腸經手三里穴異名同位,屈肘取之,左右計2穴。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后皮神經,深層有…
外踝上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遠端腓側,外踝高點直上2.5寸處,左右計2穴。布有腓腸神經及腓腸外側皮神經,血管有脛前動脈。主治小兒麻痹后遺癥、下肢神經痛、腳氣、手足蘚、偏癱、踝關…
二人上馬穴,推拿穴位名。出自陳氏《小兒按摩經》。別名二馬、上馬、液門。位于手掌背面,第4、5掌骨小頭后陷中。主治小便短赤、體虛發熱、淋癥、脫肛、遺尿、消化不良、牙痛、咬牙、神昏、腹痛、腰痛、耳鳴、足…
上星,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鬼堂、明堂、神堂。屬督脈。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主治鼻淵、鼻衄、頭痛、目痛、熱病,…
腎上腺耳穴,耳穴名。位于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耳屏外側面下1/2隆起平面的中點,即耳屏2區后緣處。主治低血壓、風濕性關節炎、腮腺炎、間日瘧、鏈霉素中毒、眩暈、哮喘、支氣管炎、鼻炎、咽炎、急性結膜炎、蕁麻…
上脘,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胃脘、上紀、上管、上腕。屬于任脈。位于上腹部,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上。在腹白線上,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
髂后上棘,經外奇穴名。見《新醫療法手冊》。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之高點處,左右計2穴。主治下肢癱瘓、腰骶痛、腰腿痛等。直刺1-1.5寸。
膝上二穴,經外奇穴名。出自《中國針灸學》。別名膝上。位于膝關節部,平髕骨基底,股直肌腱兩側凹陷中,伸腿取之,左右計4穴。內側穴布有隱神經髕下支,外側穴布有股神經前皮支。主治股四頭肌拉傷、萎縮、膝關節…
上巨虛,經穴名。出自《千金翼》。別名巨虛上廉、上廉、巨靈上廉、上林、巨虛、足上廉。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6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
耳上,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位于頭顳部,卷耳時,在耳尖直上3橫指處,即率谷穴上一橫指處是穴,左右計2穴。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小神經以及枕大神經的會合支,顳淺動、靜脈頂支和耳后動、靜脈。主治偏…
上廉泉穴,經外奇穴名。出自《新醫療法手冊》。位于頜下部,頸前正中線上,甲狀軟骨直上1寸處,取廉泉穴與下頜骨中點連線的中點,即下頜骨下1寸,廉泉穴上1寸(一說1.5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共1穴。布有…
上明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別名上承泣、上清明、東明三、望北京、魚下、魚腰下。在額部,眉弓中點垂線,眶上緣下凹陷中。主治各種眼病、屈光不正、近視、復視、白內障、迎風流淚、眼底出血…
上迎香,經外奇穴名。出自《銀海精微》。別名鼻通、鼻穿、穿鼻。位于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布有上頜神經,面動、靜脈。主治鼻炎、鼻衄、鼻中息肉、鼻部生瘡、迎風流淚、眼瞼瞤動、頭疼…
角窩上耳穴,耳穴名。別名降壓點、角上。位于三角窩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窩1區。主治高血壓、不孕癥、血管神經性頭痛等。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等進行刺激。
上耳根耳穴,耳穴名。別名郁中、脊髓1、耳根。位于耳顳部、耳廓上方根部之中點,即耳殼上緣與面部皮膚交界處,耳殼上根部中央,在耳根的最上緣,三角窩后隆起的上方。主治鼻衄、鼻炎、哮喘、心悸、神經系統疾病、…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