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巨虛,巨大空虛之意。穴在下巨虛之上方,脛、腓骨之間的空隙處,故名上巨虛。
功能作用
通調腹氣,舒筋活絡。
定位
小腿外側,犢鼻下6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詳細主治
1、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痢疾等胃腸病證。
2、下肢痿痹。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犢鼻)直下二夫(6寸),即足三里直下3寸處取之。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闌尾炎、胃腸炎、痢疾、疝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半身不遂、下肢麻痹或痙攣、膝關節炎、腦貧血、腳氣等。
2、現代研究,針刺上巨虛,可使胃蠕動增強。針刺上巨虛、足三里,均可促進腸蠕動,對大腸蠕動比較亢進或緊張度較高者,針刺則使之減弱。
3、針刺上巨虛影響巨噬細胞吞噬能力,電針家兔“上巨虛”“天樞”三次,針后用墨汁定量比色法測定,發現肝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于針后逐步增強,一周左右達到高峰,然后升下降,二周左右下降至對照水平以下,出現抑制相。對非特異性免疫,電針家兔“上巨虛”、“天樞”其血漿殺菌活力增強。對急性菌痢患者,針刺上巨虛穴,針刺二次后,30分鐘至3小時血漿較針前的血漿,對痢疾桿菌的殺滅能力明顯增強。對特異性免疫亦有影響,針刺健康人上巨虛,連續12天后,血清IgG和IgA均有增高,但IgM基本無改變。針刺上巨虛、天樞(一日一次,連續3天)后血清β、γ球蛋白于停針后第一天即見有增高趨勢。針后第六天,γ球蛋白的增加顯著。對特異性抗體(間接血凝法)滴度,急性菌痢息者,針前較正常人低,針刺第三天稍有增加,5-7天由第三天平均值1:93±1.98上升至1:349±3.15,7-12天繼續上升1:425±2.7。血清溶菌酶含量,急性菌荊患者針前含量高于正常人,針后第三天明顯上升,病情好轉,大便培養陰性,溶菌酶含量則下降,如大便未轉陰者,則有持續升高趨勢。針刺上巨虛、天樞,對急性菌瘌患者的血清總補體含量,針刺第3天較針前有明顯增高(P<0.01),直至針刺第12天,仍有繼續增髙的趨勢。
配伍
1、配上廉穴、下廉穴治小便難、黃。
2、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地倉穴、天樞穴、下巨虛穴治胃脘痛(蟈痛)。
3、配天樞穴、下脘穴、大腸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4、配大腸俞穴、天樞穴、支溝穴治便秘。
5、配陰陵泉穴、陽谷穴、太沖治飧泄。
6、配合谷穴、天樞穴治痢疾。
7、配風池穴、肩颙穴、曲池穴、支溝穴、五樞穴、陽陵泉穴治偏風。
8、配環跳穴、陰陵泉穴、陽輔穴治腰腳痛。
相關論述
1、《千金翼》:“上廉,一名上巨虛。”
2、《太素》:“在三里下三寸,足胻外獨陷大虛中,名日巨虛、巨虛中。上廉,足陽明脈與大腸合。下廉,足陽明脈與小腸合。”
3、《會元針灸學》:“膝胻骨屈曲如巨,骨與筋肉之內外分間,基虛空如巨長之狀,故名上巨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