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發際一寸陷者中。主治“目中痛不能視”,功能開光明目,如星之居上,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清熱宣肺,宣通鼻竅,蘇厥安神。
定位
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
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鼻淵、鼻衄、頭痛、目痛等頭面部病。
2、熱病,瘧疾。
3、癲狂。
詳細操作
正坐或仰靠,于前發際中點入發際1寸處,或于神庭穴后0.5寸處取穴。若無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寸量取本穴。平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頭痛、鼻出血、鼻炎、鼻息肉以及三叉神經痛、角膜炎、角膜白斑、眼球充血、面部紅腫、間歇熱、眩暈等。
配伍
1、配風府穴、禾髎穴、風池穴、人中穴、百會穴、百勞穴治鼻淵、鼻濤。
2、配百會穴、百勞穴治鼻衄。
3、配人中穴、迎香穴、太淵穴治鼻塞不聞香臭。
4、配迎香穴、列缺穴、合谷穴治鼻癰。
5、配神庭穴、后頂穴、百會穴、風池穴治頭痛。
6、配目窗穴、風池穴、上關穴治頭暈。
7、配人中穴、風池穴、合谷穴治頭面虛腫。
8、配太陽穴、少商穴、商陽穴、二間穴、合谷穴、俠溪穴治目赤痛。
9、配睛明穴、瞳子髎穴、魚際穴、太陽穴、頭維穴、攢竹穴治迎風流淚。
10、配人中穴、少商穴、隱白穴、大陵穴、申脈穴、風府穴、頰車穴等治癲狂。
相關論述
1、《太平圣惠方》:“頭風頭腫皮腫,鼻塞,頭痛”,“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2、《針灸大成》:“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腫,不能遠視,口鼻血不止?!?
3、《采艾編》:“上星者,星之光,上懸也?!?/p>
4、《會元針灸學》:“上星者,五臟之精氣,上朝頭結精于目,居高親上故名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