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本穴在任脈廉泉穴之上,故名上廉泉。
功能作用
清咽利舌,疏風泄熱。
定位
位于頜下部,頸前正中線上,甲狀軟骨直上1寸處,取廉泉穴與下頜骨中點連線的中點,即下頜骨下1寸,廉泉穴上1寸(一說1.5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共1穴。
解剖
在下頜舌骨肌,頦舌骨間至舌體。有舌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舌下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舌強、舌面潰瘍、舌下神經麻痹、流涎、語言不清、啞證、失語、口腔炎、急性咽炎等。
詳細操作
向舌根方向斜刺0.5-1寸,或退針至皮下,再向左右兩側斜刺1-1.5寸,舌根部以及喉部酸麻沉脹感,得氣后不提插,不留針。一般不用灸法(灸3-7壯,或溫灸10-15分鐘。出《實用針灸辭典》,供參考)。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舌下神經麻痹、失語、急性咽炎、慢性咽炎等。
配伍
1、配承漿穴、地倉穴治流涎。
2、配啞門穴、合谷穴治言語不清。
3、配增音穴、啞門穴治“乙腦”后遺癥失語。
4、配洪音穴、合谷穴治癔病性失語。
5、配照海穴、少商穴治喑啞、咽喉疼痛。
6、配風池穴、啞門穴治假性球麻痹。
7、配勞宮穴、阿是穴(即潰瘍局部,用點刺法)治口腔潰瘍。
附注
用上廉泉穴治療任何病時,針刺會使患者咽喉部有明顯的濕潤感,這是獲效的一種反應。
相關論述
1、《新醫療法手冊》:“上廉泉,廉泉穴上一寸處,仰頭取之。主治啞、舌肌麻痹,扁桃體炎。”
2、《工人醫生手冊》:“上廉泉,下頦骨下一寸處。主治啞,流涎,舌下神經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