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益氣健脾,止咳平喘
定位
位于背部,正中線兩側旁開1.5寸,與第5胸椎棘突相平2穴,與第7、8胸椎棘突之間點相平2穴,與第10、11胸椎棘突之間點相平2穴,計6穴。
解剖
在第5、7、10胸椎橫突外端,上2穴在斜方肌、最長肌。有第5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5肋間神經后支內側皮支。
中2穴在斜方肌下緣,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布有第7肋間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肋間動、靜脈分支。
下2穴在斜方肌下緣,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10肋間動靜脈后支(背側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后支內側皮支。
詳細主治
肺結核、支氣管炎、喘息、虛弱、肺氣腫、羸痩等。
詳細操作
灸9-15壯或隨年壯灸(針刺0.5-0.8寸,局部麻脹酸痛感,可向前胸反射,留針30分鐘。出《針灸奇穴療法大全》,供參考)。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肺氣腫、羸痩、呃逆、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背痛、胸痛、肝膽疾病、肋間神經痛、胃痙攣、消化不良、嘔吐、胃酸過多、食欲不振等。
配伍
1、配崇骨穴、痰喘穴、旁庭穴、樞邊穴、應突穴治肺氣腫。
2、配肋堂穴、佗脊穴、痰喘穴、喘息穴、郁中穴、氣喘穴治痰喘。
3、配喘息穴、內太沖穴、虎口穴、下關下五分穴、五指節穴、新肋頭穴治呼吸困難等。
附注
為四花、患門兩穴之合稱。實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心俞、膈俞、膽俞三者的組合。
相關論述
《中國針灸學》:“四花患門,大椎之上,作一假點,以紙繩環頸項上,兩端由胸前下垂至胸骨尖盡處,繩之中央與大椎上假點平,于是將繩之兩端切平,轉向背后,其端當背脊盡處作一假點,再以繩作∧字形,中間置鼻中隔之下,兩端齊口角,比準切平,即以此紙繩之中央直置背脊之假點上,在紙繩之上下端各一點,復橫置假點上,在其左右之兩端各一點,共計四點,即是四花穴。
又以紙繩于膝腘正中央比平,沿下腿后面之中央向足跖引伸,至趾尖端切斷,即以此繩自鼻之尖端比上,向頸之正中引至后頸,垂向背脊,其盡處作一假點,再以此繩作∧字由鼻中隔下齊口角切斷,以此繩中央按背脊假點上,向兩側引伸,繩之兩端,即是患門穴。灸七至三十壯。主治肺結核、文氣管炎、喘息、虛弱、肺氣腫、贏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