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平肝潛陽,息風止痙,通絡止痛。
定位
位于頭部,前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3寸。
解剖
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詳細主治
1、癲癇,小兒驚風,中風。
2、頭痛,目眩。
3、不寐。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于前正中線旁開3寸,入發際線0.5寸處取穴。平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頭痛、眩暈、胸脅痛、癲癇、腦卒中、偏癱等。
配伍
1、配孔最穴、后溪穴治頭痛。
2、配顱息穴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
3、配百會穴、神囟穴、水溝穴、風池穴、大椎穴、身柱穴、天樞穴、手三里穴等治癲病。
4、配消濼穴、通天穴、強間穴、風府穴、啞門穴等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
5、配少海穴、兌端穴治吐沫。
附注
1、《針灸穴名解》:“本穴在前額發際,內應于腦。與神庭、臨泣相平,故善治有關神識諸病。如驚癇、癲風、神不歸本等癥,故名本神。又本穴為本經與陽維之會,亦神之本也……。”
2、《經穴釋義匯解》:“穴在曲差兩旁各一寸五分,在發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內應腦。腦者,人之本,主神志病,故名本神。”
3、《針灸甲乙經》:“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胸協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