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舒筋活絡,安神理胞。
定位
位于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腓動、靜脈。有腓腸神經經過。
詳細主治
1、后頭痛、項強、目眩。
2、腰骶疼痛、足踝腫痛。
3、癲癇。
4、滯產。
詳細操作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于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處取穴。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形用于治療甲狀腺腫大、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炎、踝關節炎、腳氣、神經性頭痛、眩暈、衄血、佝僂病、胎盤滯留、痔瘡出血、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2、現代研究,針刺昆侖可使不蠕動及蠕動很弱的降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并有便意。對原發性高血壓,采用瀉法,有降壓作用。
配伍
1、配陽谷穴、太沖穴治目赤痛。
2、配中管穴、三間穴、偏歷穴、厲兌穴、承筋穴、京骨穴等治鼽衄。
3、配大椎穴、章門穴、環跳穴、承山穴、飛揚穴等治瘧疾。
4、配天柱穴、陶道穴治目眩,目如脫。
5、配風門穴、肩井穴、風池穴、天柱穴、風府穴、絕骨穴治項強。
6、配合谷穴、復溜穴治背內疼痛不得屈伸。
7、配腎俞穴、命門穴治腰痛。
8、配承山穴、承筋穴、下廉穴治腳跟痛。
9、配五處穴、身柱穴、委中穴、委陽穴治癲疾、瘈疭。
10、配合谷穴、三陰交穴治難產。
相關論述
1、《會元針灸學》:“昆侖者,上有踝骨,旁有跟骨,下有軟骨,高起如山。足太陽之經水,有氣質升高促陽面返下之象,故名昆侖。”
2、《針灸穴名解》:“考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昆侖山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本穴為昆侖。”
3、《靈樞·本輸》:“行于昆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