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瀉火解毒,息風止痙
定位
位于前臂屈側正中線,腕橫紋上1寸,即心包經大陵穴上1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腕肌腱之間,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淺層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的分支和前臂正中靜脈。深層在指淺屈肌、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三者之間,有正中神經和正中神經伴行動、靜脈。在前臂骨間膜的前方有骨間前動、靜脈和骨間前神經。
詳細主治
口瘡、口腔炎、咽喉痛、鵝掌風、小兒驚風等。
詳細操作
直刺0.5-1寸,針感為局部酸麻疼痛,可放射至手指尖,留針20分鐘。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口腔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失眠、神志病、腕關節疼痛、末梢神經炎、鵝掌風等。
配伍
1、配傳尸穴、胸堂穴、神府穴治慢性心力衰竭。
2、配頸臂穴、三池穴、尺橈穴、精靈威靈穴、六縫穴治手顫。
3、配虎口穴、神府穴、頂骨穴、全知穴、肋堂穴、旁廷穴治心胸汗出等。
附注
同名奇穴,即內陽池(手),位于手掌部,腕橫紋中點前1寸處,大陵穴下1寸陷中,左右計2穴。主治鵝口腔炎,掌風,咽喉痛,小兒驚風等。針0.3-0.5寸,針感酸、麻至指尖;灸5-7壯;亦可推拿揉捏。為糖尿病專用穴反射點。
相關論述
1、《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內陽池,奇穴。大陵穴上1寸。針五分,灸三至七壯。主治鵝掌風、口腔炎。”
2、《針灸穴位小詞典》:“內陽池 屬經外奇穴。位置:掌后一橫紋中點(大陵穴)前1寸。主治:口腔炎、鵝掌風。針灸:針5分,灸5-7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