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益氣補血,止咳化痰,宣肺平喘
定位
位于背部,約在第1、3、5胸椎棘突下凹陷,后正中線旁開1.2寸左右,左右計6穴。取法:以兩乳間距離的1/4為邊長,作一等邊三角形,一角頂置大椎穴上,底邊呈水平,下端兩角是穴;再以此三角形之一角頂置上三角形底邊之中點,其下端兩腳亦是穴,如此再量一次,共6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頸夾肌→豎脊肌。淺層布有第1-6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內側皮支。深層有第1-6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等。
詳細主治
虛弱羸痩、骨節疼痛、盜汗咳嗽等。
詳細操作
斜刺0.3-0.6寸,局部沉脹感有時向前胸擴散,留針30分鐘。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貧血、骨節疼痛、慢性病引起全身虛弱等。
配伍
1、配梅花穴、肘椎穴、夾脊穴、六之灸穴、斜差穴治胃出血。
2、配虎口穴、灸癆穴、八曜穴、八華穴、腰眼穴、九連環穴治盜汗。
3、配百勞穴、崇骨穴、灸癆穴、咳嗽穴、灸哮穴、八華穴等治咳嗽。
4、配崇骨穴、虎口穴、肩背穴、胛縫穴、新識穴治肩胛風濕痛。
5、配臀中穴、喘息穴、蕁麻疹點穴治蕁麻疹。
6、配印堂穴、鼻交穴、面巖穴、目飛穴、俠承漿穴、太陽穴、八曜穴治痤瘡。
7、配頂骨穴、天靈穴、腋門穴、腋下穴、腋氣穴治腋汗等。
附注
另有足六華,在第2、3、4趾的第2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兩足共6穴。功能為活血,祛風。主治頭項強痛,牙痛,趾關節腫脹,疼痛及畸形,類風濕。淺刺0.1-0.2寸,或點刺。溫和灸5-10分鐘。
相關論述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患者兩乳之距離折作八寸,以二寸為一邊,作一等邊三角形,照樣剪成紙片,將此等邊三角形紙片之一角置大椎穴上,其下端二角(平高)是穴,再將此等邊三角形紙片之一角置上二角之中點,其下邊二角也是穴,如此再量一次,計六穴。主治虛弱羸痩、骨節疼痛、咳嗽、盜汗。灸三至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