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養血生脈,益心安神,通絡止痛。
定位
位于耳背上部,即耳背1區,虛穴與上腹穴連線的中間處,耳殼內側面耳甲隆起上部中點斜外下方,與耳前神門穴相對應,左右計2穴。
詳細主治
心悸、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癔病、瘡瘍、癤腫、高血壓、頭痛等。
詳細操作
可用針法,耳穴壓療法,耳穴注射療法,耳穴放血療法等。
1、針法:用酒精常規消毒后,用鑷子夾持耳環針(又稱撳針)準確刺入穴位,用剪成菱形的膠布固定,隔日一次,囑患者每天按壓數次加強刺激。
2、耳穴壓療法:治心悸,用6毫米×6毫米方塊膠布,中心粘以2毫米×2毫米表面光滑而堅硬的小豆(如1/2或1/4綠豆,王不留行子均可),準確貼壓在穴位上,囑患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指輕輕按揉,每次1-2分鐘,以加強刺激,5-7天為1療程。
3、耳穴注射療法:治心悸,胎盤組織液0.25-0.5毫升,注入每耳穴中。
4、耳穴放血法:治牛皮癬,刺破耳背靜脈,放血1-3滴,隔日一次,可與體針結合應用。
配伍
1、配交感點、脾、心、枕治心悸。
2、配失眠穴、交感、皮質下、利眠區治失眠。
3、配神經衰弱點、枕治多夢等。
相關論述
1、《厘正按摩要術》、《小兒按摩術》:“耳上屬心…。耳下屬腎…。”
2、《耳針療法》:“癔癥 主穴:心穴、鎮靜。配穴: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