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目的,就是排毒,所謂的“毒”,就是身體新陳代謝中所產生的代謝廢物(表現為病理血液)。也有時候會遇到刮痧總是不出痧,這是什么原因呢?刮痧出痧是越多越好嗎?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下。
刮痧不出痧是怎么回事?
不出痧不是因為刮的力量不夠,而是體質偏虛,氣血不夠充盛,頂不出痧來。這種情況需要先把氣血補足了再來刮痧或拔罐。
刮痧、放血都比較適于治療實性體質的人和實性的疾病,比如嗓子疼、扁桃體發炎化膿,在后背的“大椎”穴刮刮痧,或者在手指的“少商”、“商陽”穴放放血,之后多喝點水,睡上一覺就輕松很多。刮出的痧、放出的血,其實是你自己的氣血宣透了出來,隨著宣透把病邪帶了出來。
中醫講“久病無實”、“久病必虛”,慢性病一般會導致氣血不足,需要用補的辦法,穴位貼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藥物都是溫熱的,再選擇有補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補藥類似。而急性病屬于氣血瘀滯不通的非常常見,可以通過放血、刮痧等辦法,通過激化矛盾驅邪。
出痧不是越多越好
刮痧并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血淤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
服藥過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出痧也不明顯。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終只會傷害身體。
刮痧后應休息片刻并喝一杯溫水,因刮痧使毛孔開泄,會消耗體內部分津液,損耗體力。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刮痧后也不宜立刻洗澡,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后方可,一般在刮痧后3小時左右為宜。而且刮痧也不宜太過頻繁,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再次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