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內,入也。庭指門庭。穴當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趾縫如門,喻穴在納入門庭之處,故名內庭。
功能作用
清腸調胃,清熱利竅,舒筋活絡。
定位
位于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趾背神經。
詳細主治
1、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熱性病證。
2、熱病。
3、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
4、足背腫痛、跖趾關節痛。
詳細操作
仰臥或正坐,于第二、三跖趾縫間的縫紋端取穴。直刺或斜刺0.5-0.8寸。本穴一般不灸。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胃痛、急慢性腸炎、小腸疝氣、腳氣、面腫、間歇熱、齒齦炎等。
2、現代研究,有實驗報告,在正常家兔身上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內庭”均可促進腸蠕動,對大腸蠕動比較亢進或緊張度較高者,針刺則使之減弱。說明針刺“內庭”等穴對腸運動有一定調節作用。
配伍
1、配陰交穴、氣海穴、三里穴、太白穴、大敦穴、中封穴治小腹脹滿痛。
2、配三里穴、天樞穴治泄瀉。
3、配風府穴、中脘穴、大橫穴、期門穴、氣海穴、脾俞穴等治大便不利。
4、配列缺穴、天樞穴、照海穴治腹中腸痛,下痢不已。
5、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大腸俞穴、大陵穴、闌尾穴等治腸癰。
6、配中脘穴、上脘穴、下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等治胃痛,胃中郁熱。
7、配公孫穴、厲兌穴、中脘穴、章門穴治胃呆不食。
8、配合谷穴、浮白穴、陽白穴、三間穴治牙痛。
9、配頰車穴、支溝穴、外關穴、列缺穴、厲兌穴治口噤。
10、配天樞穴、隱白穴、氣海穴、照海穴、內關穴治赤白痢疾。
附注
歌曰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疼,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相關論述
1、《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
2、《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3、《針方六集》:“兩歧骨后三分。”
4、《針灸集成》:“腳丫紋盡處。”
5、《新針灸學》:“足二趾與三趾之合縫處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