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里,里外之里,此指足掌。內庭,經穴名。穴在足掌而與足背之內庭穴相對應,故名。
功能作用
息風止痙,行氣止痛。
定位
位于足跖部,當第2、3跖趾關節前方凹陷處,左右計2穴。仰臥,在足底第2、3趾間,與內庭相對處取穴。
解剖
皮膚→跖腱膜→第二蚓狀肌(脛側)→骨間跖側肌。皮膚由足底內側神經的趾足底總神經分布。脛側第二蚓狀肌受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詳細主治
小兒驚風、癲癇、五趾麻木疼痛、急性胃病、腹痛等。
詳細操作
1、直刺0.3-0.5寸,針感為局部脹麻,可放散至趾尖。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
2、按摩可用按法、揉法,每日2次,每次3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癲癇、急性胃腸炎等。
配伍
1、配大腸俞穴治急性胃腸炎。
2、配足三里穴治小兒消化不良。
3、配膻中穴(可采用指壓法)治急性胃痙攣。
4、配陽陵泉穴、八風穴治足趾麻痛。
5、配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治腹痛等。
6、按摩選穴時可配昆侖穴、申脈穴、委中穴主治腳趾痛等。
附注
傷食名灸,見于《經外奇穴匯編》。別名里內庭,屬經外奇穴。位于足趾底部,第2跖趾關節處。主治噯腐痞滿、腹痛、嘔吐、傷食等,是醫治和診斷傷食的名穴。灸法,如不感到 熱,即可知識傷食,灸壯不限,直至灸到有熱感為止。傷食名灸穴位于本穴內側。
相關論述
1、《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里內庭,奇穴。足掌面大趾與次趾夾縫中(應在足掌面第二、第三趾夾縫中)。針三至五分。灸三至五壯,主治五趾疼痛、小兒抽搦。”
2、《針灸學辭典》:“里內庭……位于足掌面,第二、第三跖縫間,與內庭相對處。主治小兒驚風,癲癇,足趾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