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利竅通關,安神定志,疏風泄熱。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頭暈。
2、目視不明、耳鳴。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再向后0.5寸處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眩暈、嘔吐、面神經麻痹、鼻炎、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白內障、精神病、憂郁癥等。
配伍
一、配商陽穴、巨髎穴、上關穴、承關穴、瞳子醪穴治青盲,無所見。
二、配耳門穴、聽會穴、聽宮穴、前谷穴、腕骨穴、陽谷穴、腎俞穴治耳鳴。
三、配偏歷穴、神庭穴、攢竹穴、本神穴、聽宮穴、上星穴、百會穴、聽會穴、筑賓穴、陽溪穴、后頂穴、強間穴、腦戶穴、玉枕穴治癲疾。
四、配聽會穴、身柱穴治狂走瘈疭恍惚不樂。
五、配百會穴、目窗穴、風池穴、俠溪穴、豐隆穴、解溪穴、申脈穴、至陰穴治頭旋。
相關論述
1、《甲乙》:“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瘈疭,絡卻主之。”
2、《會元針灸學》:“絡卻者,絡者,陰絡也,卻者,去腦后也。腦血沖來,而生陽復去也,故名絡卻。”
3、《腧穴命名匯解》:“絡卻,絡者細小脈絡也。考目自珠外側有紅肉,結于大眼角曰絡。卻者退也,言針此穴可使目赤血絡消退。《銅人》有: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因名絡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