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主治
白術主要用于治療脾氣虛證,痰飲、水濕內停證,自汗,胎動不安證。
用法用量
在臨床上,白術最常見的用法是煎煮制成湯藥服用,常規用量為6~12g。此外,根據具體情況,也可熬膏服食或入丸、散劑。需注意,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體質等因素不同,白術的具體用量會存在個體差異,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的處方規定使用本品。
白術功效多樣,不同功效需選用相應的炮制品種。具體而言,燥濕利水時宜生用;發揮補氣健脾作用時宜麩炒;若要達到健脾止瀉的效果,則宜選擇炒焦或土炒白術。
注意事項
1、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囑用藥,這樣才能保障治療效果,實現安全用藥。
2、在應用白術期間,若需同時使用其他藥物,患者應及時向醫生或藥師咨詢,防止藥物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或引發不良反應。
3、根據傳統記載,服用白術時不宜與桃、李、青魚、蒜等食物一同食用。
4、孕婦、哺乳期女性使用白術前,需主動告知醫生自身生理狀態(如妊娠階段、哺乳情況等),由醫生根據個體情況評估用藥安全性及適用性。
5、兒童在用藥時,必須要有成年人在旁全程監護,確保用藥安全,避免出現用藥錯誤或意外情況。
6、一旦發現白術出現變質、發霉或有異味等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因為這類藥材很可能已經產生了有害物質,服用后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化學成分
白術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包括揮發油、倍半萜內酯類成分、多炔醇類成分等。
1、揮發油:包括α及β-葎草烯、β-欖香醇、α-姜黃烯、蒼術酮、3β-乙酰氧基蒼術酮、芹子二烯酮、桉葉醇、棕櫚酸、茅術醇等。
2、倍半萜內酯類成分:包括蒼術內酯-Ⅰ、Ⅱ、Ⅲ、Ⅳ,雙白術內酯,白術內酯胺,8-β-甲氧基蒼術內酯等。
3、多炔醇類成分:包括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順式白術三醇、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反式白術三醇、12-千里光酰基-8-順式白術三醇等。
4、其他:除上述成分外,生白術中還含有東莨菪素、甘露聚糖AM-3及多種氨基酸。
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白術具有促進胃腸運動、增強免疫功能、抑制子宮平滑肌、利尿、延緩衰老、抗腫瘤、抗肝損傷等作用。
毒理作用
有毒理研究表明,將2.5%白術揮發油乳劑100、300mg/kg灌胃給予大鼠連續3個月,經一般狀況觀察、9項血液指標、11項血液生化指標、大體解剖及病理組織學觀察,結果顯示未見明顯毒性。
相關論述
1、《本經》:“味苦,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2、《本草匯言》:“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
3、《醫學啟源》:“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熱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4、《本草衍義補遺》:“除濕之功為勝。又有汗則止,無汗則發。”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中醫臨床應用
(1)脾氣虛證:白術常用于治療脾氣虛證,可與人參、茯苓、炙甘草等同用;若脾虛運化失常,食積不消,氣機不暢,脘腹脹滿,可與行氣化滯之枳實同用;脾虛日久,陰寒內生,出現脘腹冷痛、四肢不溫、嘔吐便泄,常與人參、干姜、炙甘草同用;脾虛氣陷,久瀉脫肛,以及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內臟下垂,常與益氣升陽之黃芪、升麻、柴胡等同用。
(2)痰飲、水濕內停證:白術可用于脾虛不運,痰飲、水濕內停諸證。治小便不利、水腫,常與桂枝、茯苓、澤瀉等同用;治脾陽不足,痰飲內停,常與茯苓、桂枝、炙甘草等同用;若脾虛濕濁下注,帶下清稀,可配伍山藥、蒼術、車前子等藥。
(3)汗證:白術多用于氣虛自汗不止,可單味煎服或研末服,或與黃芪、防風等藥配伍;也可治陰虛盜汗,可與黃芪、石斛、牡蠣、麥麩同炒后,將白術研末,粟米湯調服。
(4)胎動不安:白術可用于胎動不安。若氣虛兼有內熱,可配伍黃芩;兼有氣滯胸腹脹滿,可配伍蘇梗、砂仁;若氣血虧虛,胎動不安,宜配伍人參、黃芪、當歸等;若腎虛導致的胎動不安,可與杜仲、川續斷、阿膠等同用。
2、現代醫學應用
(1)消化系統疾病:白術可用于胃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瀉以及多種原因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
(2)便秘:單用時加大劑量并多用生品,或與枳實等配伍治療便秘。
(3)其他:白術還可用于高血壓、失眠、血管性癡呆的治療,以及癌癥的輔助治療。
相關配伍
1、白術配茯苓:白術長于健脾燥濕,茯苓長于滲濕益脾。二藥配用,一燥濕一滲濕,使水濕除而脾氣健,健脾氣而又運水濕,適用于脾虛濕盛之四肢困倦、脘腹脹悶、食欲不振、泄瀉、水腫、小便不利、脾虛帶下等。
2、白術配蒼術:白術偏于補,健脾之力強,長于健脾燥濕;蒼術偏于燥,燥濕之力強,善于燥濕健脾。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和燥濕的作用,適用于脾虛濕盛諸證。
3、白術配半夏:白術功善補氣健脾燥濕;半夏功長燥濕化痰止嘔。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于脾虛生痰所致的眩暈頭痛、胸悶嘔惡等。
4、白術配黃芪:白術長于益氣健脾,黃芪善于固表止汗。兩藥合用,能使氣旺表實,汗不外泄,適用于表虛自汗或體虛易于感冒者。
鑒別用藥
1、生白術、土炒白術、焦白術、麩炒白術:四者均為白術的炮制品。生白術以燥濕健脾、利水消腫為主,用于痰飲、水腫以及風濕痹痛等證。土炒白術,可借土氣助脾,故補脾止瀉力勝,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等。焦白術可醒脾健胃,止瀉作用強,用于脾虛泄瀉。麩炒白術能緩和燥性,借麩入中,增強健脾作用,用于脾胃不和、運化失常導致的食少脹滿、倦怠乏力,以及表虛自汗、胎動不安等證。
2、蒼術與白術:兩者同屬菊科植物,同歸脾、胃經,均有燥濕健脾的作用,用治脾虛水停、濕滯中焦之證。然蒼術為化濕藥,善于燥脾濕,又能發汗解表、祛風勝濕。白術為補氣藥,以補脾氣見長,又能止汗、安胎。故濕盛之實證多用蒼術,脾虛之虛證多用白術;風寒感冒及風濕痹證用蒼術,脾虛自汗、胎動不安用白術。另外,蒼術尚能明目,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澀諸證。
3、人參與白術:兩者均味甘苦、性溫,入脾經,為補氣要藥,皆有補氣健脾之功,且常相須為用。然人參補益力強,又歸心、肺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用于氣虛欲說、脈微欲絕之危重證;又可益血生津,用于熱病口渴、氣津兩傷及消渴證:還能安神益智、益氣助陽,以治失眠健忘及陽痿等。白術雖補益之力大不如人參,但專入脾、胃經,擅長健運脾胃、燥濕利水,且有止汗、安胎之效,用于脾不健運,脾虛水停,肌表不固,胎動不安。
4、黃芪與白術:兩者均甘溫入脾,皆能補氣健脾、利水消腫、固表止汗,同治脾胃虛弱,水腫停飲,衛表不固。然黃芪補氣之力更強,尤擅長益氣升陽,兼能托瘡生肌,用于脾陽不升,中氣下陷,以及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潰久不斂等。白術補氣之力較弱,但功專于脾胃,又有益氣安胎作用,用于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
5、茯苓與白術:兩者均味甘入脾而具健脾之功,同治脾虛諸證,且常相須為用。但茯苓甘淡平,歸心、腎經,功善利水滲濕,且能寧心安神,用治各種水腫,心悸失眠。白術苦甘溫,兼入胃經,長于燥濕健脾、利水,又能固表止汗、益氣安胎,用治脾失健運,肌表不固,胎動不安。
相關藥品
1、健脾丸
(1)藥物組成:黨參、炒白術、陳皮、枳實(炒)、炒山楂、炒麥芽。
(2)功能與主治:健脾開胃。適用于脾胃虛弱導致的胃脘、腹部脹滿,進食減少,大便溏稀。
2、和中理脾丸
(1)藥物組成:白術(麩炒)、蒼術(米泔炙)、黨參、茯苓、陳皮、法半夏、厚樸(姜制)、枳殼(去瓤麩炒)、砂仁、豆蔻、香附(醋炙)、木香、廣藿香、南山楂、六神曲(麩炒)、麥芽(炒)、萊菔子(炒)、甘草。
(2)功能與主治:健脾和胃,理氣化濕。適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滿、脘腹脹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大便不調。
3、香砂枳術丸
(1)藥物組成:白術(麩炒)、木香、砂仁、麩炒枳實。
(2)功能與主治:健脾開胃,行氣消痞。適用于脾虛氣滯,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大便溏軟。
4、白帶片
(1)藥物組成:白術、澤瀉、茯苓、車前子、椿皮。
(2)功能與主治:健脾燥濕。用于白濁帶下,大便溏瀉。
5、孕婦清火丸
(1)藥物組成:黃芩、知母、石斛、柴胡、地黃、薄荷、白芍、白術、甘草。
(2)功能與主治:清火安胎。用于孕婦胎熱口干,胸腹灼熱,或口舌生瘡,咽喉燥痛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
相關方劑
1、痛瀉藥方(《丹溪心法》)
(1)藥物組成:白術、白芍、陳皮、防風。
(2)功能與主治:補脾柔肝,祛濕止瀉。適用于脾虛肝旺之痛瀉,表現為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
2、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
(1)藥物組成:人參、茯苓、炒白術、甘草、藿香葉、木香、葛根。
(2)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和胃生津。適用于脾胃虛弱,津虛內熱證,表現為嘔吐泄瀉,身體發熱,煩渴。
3、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1)藥物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2)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適用于脾氣虧虛導致的面色萎黃,語聲低微,四肢無力,進食減少,大便溏稀,舌質淡,脈細緩。
4、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
(1)藥物組成:人參、白術、茯苓、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扁豆、山藥、甘草。
(2)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滲濕止瀉。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瀉,或吐,面色萎黃,四肢無力,形體消瘦,舌質淡,苔白,脈細緩或虛緩。
5、枳術丸(《內外傷辨惑論》)
(1)藥物組成:枳實、白術。
(2)功能與主治:健脾消痞。適用于脾虛氣滯,飲食停聚,癥見胸脘痞滿,不思飲食。
藥膳食療
白術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與其他藥材或食材搭配制成藥膳,可起到輔助調理相關病證、養生保健的作用。
1、白術豬肚粥
(1)原料:白術30g,檳榔10g,生姜10g,豬肚1只,粳米100g,蔥白3莖(切細),食鹽適量。
(2)做法:將白術、檳榔和生姜裝入紗布袋內、扎口;豬肚洗凈,將藥袋納入豬肚中縫口,用水適量煮豬肚令熟,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時入蔥白、食鹽調味。
(3)功效與應用:健脾消食、理氣導滯。適合脾胃虛弱,納運失調,氣機阻滯者食用,這類人群常表現為胃脘、腹部脹滿疼痛,進食減少,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
2、益脾餅
(1)原料:白術30g,紅棗250g,雞內金15g,干姜6g,面粉500g,食鹽適量。
(2)做法:白術、干姜放入紗布袋內,扎緊袋口,入鍋,下紅棗,加水1L,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熬1小時,去藥袋;紅棗去核,棗肉搗泥,雞內金研成細粉,與面粉混勻,倒入棗泥,加面粉及少量食鹽,和成面團,將面團再制成薄餅;平底鍋內倒少量菜油,放入面餅烙熟即可。
(3)功效與應用:健脾益氣、溫中散寒、健胃消食,適合脾胃寒濕,食積內停者食用。
3、白術陳皮煲魚湯
(1)原料:魚640克,白術40克,陳皮8克,生姜4片。
(2)做法:魚?凈,去腸,切塊。白術洗凈,陳皮浸軟刮去白,生姜洗凈切絲,放入煲內,加水適量,猛火煮滾后,放入魚,改慢火煲2個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3)功效與應用:補脾益氣、行氣開胃,適合脾胃虛弱需要調養的人群。
4、其他
(1)生白術30~60g,綿白糖50~100g。將白術研粉過篩,然后與白糖和勻。每次10g,加水適量,調成糊狀,隔水蒸或置飯鍋上蒸后食用,每天2次。適用于小兒流涎的調理,但口腔潰瘍引起的小兒流涎不宜。
(2)白術9g,南瓜適量,飴糖少許。將白術煎水取汁,兌入南瓜粥內,加飴糖1匙食用。適用于滑胎的調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采挖后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去掉須根。
炮制方法
1、白術: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悶潤透,切厚片,曬干或低溫干燥后篩去碎屑。
2、麩炒白術:先將鍋用中火燒熱,撒入麥麩(或蜜炙麥麩),等到冒煙時,倒入白術片,不斷翻炒至白術表面呈棕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100kg白術片,用麥麩或蜜炙麥麩10kg。
3、土炒白術:取灶心土粉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土呈靈活狀態時,投入白術片,炒至白術表面均勻掛土粉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100kg白術片,用灶心土25kg。
4、焦白術:取凈白術片置鍋內,用中火翻炒至表面焦褐色時,取出,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肥厚團塊,長3~13cm,直徑1.5~7c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飲片性狀
1、白術:呈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灰黃色或灰棕色。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散生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木部具放射狀紋理;烘干者切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2、麩炒白術:形如白術片。表面黃棕色,偶見焦斑。略有焦香氣。
3、土炒白術:形如白術片。表面土黃色,附有細土末。有土香氣。
4、焦白術:形如白術片。表面焦褐色,質松脆。微有焦香氣,味微苦。
常見偽品
1、菊三七:為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莖。根的外形較似白術,但長度比白術短,在3~6cm,表面為灰棕色或棕黃色,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頂端有莖基或芽痕,下端有細根斷痕;斷面色澤與白術差異較大,呈灰棕黃色;聞之氣微,嘗之味甘淡,后味微苦,嚼之亦無黏性。
2、芍藥根頭: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頭。本品與白術的主要區別是,呈不規則的塊狀或柱狀。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突起的根痕。斷面有的中空,無點狀油室,放射狀紋理不明顯。氣微,味微苦、酸。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蒼術屬植物白術。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
1、根莖葉特征:根莖肥厚,塊狀。莖高50~80cm,上部分枝,基部木質化。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8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貼伏的細刺齒,先端裂片較大;莖上部葉柄漸短,狹披針形,分裂或不分裂,長4~10cm,寬1.5~4cm。
2、花特征:頭狀花序單生于枝頂,長約2.5cm,寬約3.5cm,基部苞片葉狀,長3~5cm,羽狀裂片刺狀;總苞片5~8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面略有微柔毛,外層短,卵形,先端鈍;花多數,全為管狀花,花冠紫紅色,長約1.5cm,雄蕊5,花柱細長。花期9~10月。
3、果特征:瘦果倒圓錐狀或長圓狀橢圓形,密被黃白色絨毛,稍扁,長約7.5mm,冠毛長約1.3cm,羽狀,污白色,基部聯合。果期10~12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道地產區
主產于浙江、安徽。
生長見習
喜涼爽氣候,耐寒,怕濕熱、怕干旱。能耐-10℃左右低溫,氣溫超過30℃以上生長受到抑制,24℃~29℃生長迅速。根莖生長最適溫度26℃~28℃。種子發芽最適溫度25℃~30℃。以選地勢高燥稍有傾斜的坡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最好在新墾地上栽種。種過的地,須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則易發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不能與易發生白絹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輪作。
繁殖方式
用種子育苗移栽。
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1)種子選擇與處理:精選色澤發亮、顆粒飽滿的當年種子。播前選晴天將種子曬2~3日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min,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后將種子放入25℃~30℃的溫水中浸泡12h,撈出種子,置于25℃~30℃的室內,每日早晚用溫水沖淋1次,經4~5日后,種子開始萌動時即可播種。
(2)播種育苗: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橫溝進行條播,行距15~20cm,播幅7~10cm,溝深3~5cm,將已催芽的種子播入溝內,播種量5~8kg/畝,撒鈣鎂磷肥40~50kg/畝,撒施適量焦泥灰,再覆一層細土,厚度約3cm,蓋沒種子,最后畦面蓋稻草保溫保濕。
(3)苗期管理:播后7~10日出苗,幼苗出土后揭去蓋草。苗高7cm左右時,按株距3~5cm進行間苗。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追肥,施人糞尿1500kg/畝,草木灰50kg/畝。6月上旬開始防治白術鐵葉病,用7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白術苗,7~10日1次,連續3~4次。7月下旬進行第二次追肥,施人糞尿2000~2500kg/畝。遇干旱應及時澆水抗旱;雨季及時疏溝排水。及時剪去抽出的花蕾。
(4)起苗貯藏: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當苗莖葉枯黃時,選晴天挖出術栽,剪去莖葉和細根,選擇生長健壯、大小勻稱的術栽,選擇通風、陰涼的室內貯藏。貯藏期間每15日翻堆檢查1次,及時揀去發病術栽。
2、移栽與定植
術栽最適宜的栽種期為12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一般采用寬窄行栽種方式。畦寬1.2m,溝寬25cm,畦面栽種4行白術,中間寬行距40cm,兩邊窄行距25cm,株距23~27cm,穴栽。采用中等大小(200個/kg)根莖的術栽,用術栽40~45kg/畝。栽種深度10cm,每穴放術栽1~2個,栽種時,使術栽芽頭向上,栽后覆土10cm。
病蟲防治
1、病害及其防治
(1)白絹病:多發生在4~6月或8~9月高溫多雨季節,尤以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術地多見。防治方法為和禾本科作物輪作;選無病害種栽,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浸種后下種;栽種前每畝用1kg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及時挖出病株,并用石灰澆灌病穴。
(2)立枯病:苗期病害,早春因陰雨或土壤板結,發病重,受害苗基部呈褐色干縮凹陷,使幼苗折倒死亡。防治方法為土壤消毒,種植前用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
(3)銹病:葉上長病斑,梭形或近圓形,褐色,有黃綠色暈圈。葉背病斑處生黃色顆粒狀物,破裂后期為黃色粉末。防治方法為打掃田間衛生,燒毀殘株病葉;發病初期噴97%敵銹鈉3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7~10d噴1次,連續2~3次。
(4)其他:除上述病害外,白術的病害還有鐵葉病、根腐病等。
2、蟲害及其防治
(1)地老虎:白術苗出土后至5月,地老虎為害最嚴重,一般人工捕殺為主。術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視術地,如發現新鮮苗子和術葉被咬斷過,在受害術株上面上有小孔,可挖開小孔,依隧道尋覓地老虎的躲藏處,進行捕殺。至6月后術株稍老,地老虎為害逐漸減輕。
(2)術蚜: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害最嚴重。防治方法為用魚藤精1份加水400份,充分攪勻后,在清晨露水平后噴施,效果良好。
(3)蠐螬:從立夏至霜降期間,白術收獲前,均有為害,在小暑至霜降前為害最嚴重。防治方法為人工捕殺,在9~10月間翻土,此時,蠐螬還未入土深處越冬,在翻土時應進行深翻細捉;用桐油、硫酸銅噴灑;在摘除花蕾后,結合第三次施肥時,每擔糞水加桐油200~300g施下。
(4)其他:包括白蟻、術籽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