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晾干。置陰涼干燥處,防蟲蛀。杏仁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3.山杏 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陽、丘陵、草原。
4.東北杏 生于海拔400-1000m的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1.杏 分布于全國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
2.野杏 主產于我國北部地區,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野生,山東、江蘇等地也產。
3.山杏 分布于東北、華北和甘肅等地。
4.東北杏 分布于吉林、遼寧等地。
杏仁 功效與作用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②《本草經集注》:解錫、胡粉毒。
③《別錄》:主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④《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⑤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⑥《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訣》云,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治疳蟲。
⑧《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鼓皰。
杏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杏仁 性味
苦、溫、有毒杏仁 歸經
肺;脾;大腸經杏仁 藥物形態
①杏(《本經》),又名:甜梅(《江南錄》)。
落葉喬木,高4~9米。樹皮暗紅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齊縱裂紋。葉互生;卵圓形,長5~9厘米,寬7~8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略近心臟形,邊緣有細鋸齒或不明顯的重鋸齒,主脈基部被白色柔毛;葉柄長2.5~4.5厘米,帶紅色,具2腺體。花先葉開放,單生于小枝端;花梗短或幾無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橢圓形,基部合生成筒狀;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闊卵形,長闊幾相等;雄蕊多數,著生于萼簡邊緣,不等長;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僅基部有淡黃色柔毛,柱頭頭狀。核果黃紅色,心臟卵圓形,略扁,側面具一淺凹槽,徑3~4厘米,微被絨毛;核近于光滑,堅硬,扁心形,具溝狀邊緣;內有種子1枚,心臟卵形,紅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四川、貴州等地。
②山杏(《本草圖經》)
形狀與上種相近,葉較小,長4~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果較小,果肉亦較薄;核的邊緣薄而銳利;種子味苦。
生于山坡,間有栽培。分布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江蘇等地。
以上2種植物的樹根(杏樹根)、樹皮(杏樹皮)、樹枝(杏枝)、葉(杏葉)、花(杏花)、果實(杏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杏仁 性狀鑒別
干燥種子,呈心臟形略扁,長1~1.5厘米,寬約1厘米左右,頂端漸尖,基部鈍圓,左右不對稱。種皮紅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條紋,表面有細微縱皺;尖端有不明顯的珠孔,其下方側面脊棱上,有一淺色棱線狀的種臍,合點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點至種臍,有一顏色較深的縱線,是為種脊,種皮菲薄,內有乳白色肥潤的子葉兩片,富于油質,接合面中間,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顆粒均勻、飽滿肥厚、味苦、不發油者為佳。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產者甜的較多,野生的一般均為苦的。從原植物來看,西伯利亞杏、遼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種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杏仁 鑒別方法
(1)取本品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塞緊塞子,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檢查氰甙)(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帶塞三角瓶內,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后,濾過。殘渣揮干石油醚,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作供試品。以苦杏仁甙作對照。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展開,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杏仁 栽培技術
1.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強,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鹽堿。夏季在43.9℃高溫下,生長正常;在-40℃低溫可安全越冬。可栽種于平地或坡地。對土壤要求不嚴。
2.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嫁接繁殖。種子繁殖:采摘成熟果實,搓去果肉,大粒每50kg出種子5-10kg,小粒每50kg出種子7.5-15kg,種子純度為98%,發芽率為86%,以1:3濕沙混合進行冬季沙藏。春播于3月下旬,秋播于11月下旬(放于通風處陰干后即可播種)。常采用大垅播種,每垅播種1行,點播株距為10-15cm,每穴1顆種子,播后覆土厚5-6cm(約為種子直徑的3倍),鎮壓。嫁接繁殖:砧木用杏播種的實生苗或山杏苗,枝接于3月下旬,芽接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進行。
杏仁 炮制方法
杏仁:揀凈雜質,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皺起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干,簸凈。炒杏仁:取凈杏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杏仁 毒性
過量服用苦杏仁,可發生中毒,表現為眩暈,突然暈倒、心悸、頭疼、惡心嘔吐、驚厥、昏迷、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脈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緩慢而不規則。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內服杏樹皮或杏樹根煎劑可以解救,參見"杏樹皮"、"杏樹根"條。杏仁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帶皮苦杏仁與等量冰糖研碎混合,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3錢,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4例,基本治愈23例,顯效66例,好轉3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8%。對咳、痰、喘都有治療作用,一般服藥3~4天見效。個別患者服后有頭暈、惡心、心慌等副作用,1~2天后自然消失。
②治療外陰瘙癢
取杏仁3兩,炒枯研成細粉,加麻油1.5兩調成糊狀。用時先取桑葉煎水沖洗外陰、陰道,然后用杏仁油糊涂搽,每日1次,或用帶線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陰道24小時后取出。治療136例,有效率約90%,平均用藥4~7次癢止。亦可用帶皮杏仁,搗爛后,加水2倍,攪勻絞汁,以紗布浸透填塞陰道,每日1次,每次3~4小時。治療陰道滴蟲病6例,均獲近期治愈。
杏仁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2.《本草經集注》:解錫、胡粉毒。
3.《名醫別錄》:主驚癎,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4.《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5.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6.《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訣》云,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治疳蟲。
8.《本草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皶皰。
杏仁 藥理作用
1.抗炎:杏仁球蛋白組分KR-A40mg/kg、KR-B5mg/kg、白蛋白組分KR-A0.5mg/kg、AR-B0.5mg/kg靜脈搏注射,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有抑制作用。
2.鎮痛:杏仁球蛋白組分KR-A5mg/kg、KR-B5mg/kg、白蛋白組分AR-A5mg/kg、AR-B0.5mg/kg靜脈注射,對小鼠苯醌扭體法試驗,表明有鎮痛作用。
杏仁 注意事項
1.
2.《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蘘草。
3.《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
4.《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5.《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
6.《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杏仁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以下兩種同屬植物的種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態特點:杏仁 出處
《本草經集注》杏仁 藥方
1.麻黃湯(《傷寒論》),用治外感風寒。
2.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治感受風邪,鼻塞身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綣,咳嗽痰多,胸滿氣短。
3.大青龍湯(《傷寒論》),用治風熱襲肺,或風寒郁而化火,壅遏于肺的喘咳證。
4.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傷寒論》),用治風濕在表的風寒表濕證。
杏仁 治療疾病
奔豚 便秘 腸燥便秘 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