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來源
為五茄科植物人參三七的根。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后采收。選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剪除細根及莖基,曬至半干,反復搓揉,然后曬干。再置容器內,加入蠟塊,反復振蕩,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實飽滿,品質較佳,稱為"春七";冬采者,形瘦皺縮,質量較差,稱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稱為"筋條";較細者為"剪口三七";最細者為"絨根"。三七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野生于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披、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見,多為栽培。
三七 功效與作用
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產后血暈,惡露不下,跌撲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
①《綱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涂,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后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②《玉揪藥解》: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凡產后、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三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研末,0.5~1錢。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調敷。
三七 性味
甘微苦,溫。三七 歸經
入肝、胃、大腸經。三七 藥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30~60厘米。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厘米,直徑約1~3厘米,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紫色細縱條紋。掌狀復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厘米,寬2~5厘米,中央數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總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厘米;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厘米;花多數,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毫米;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葉(三七葉)、花(三七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三七 性狀鑒別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及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筋條呈圓柱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及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白色,邊緣灰色。
三七 鑒別方法
(1)本品粉末灰黃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粒由2~10 余分粒組成。樹脂道碎片含黃色分泌物。梯紋、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5~55μm。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50~8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溫浸30分鐘(或冷浸振搖 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蒸干,加醋酐1ml與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為紅色、紫色、青色、污綠色;另取濾液數滴,點于濾紙上,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藍色熒光,滴加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與10%枸櫞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燈下觀察,有強烈的黃綠色熒光。
(3)取本品粉末0.5g,加水約5滴,攪勻,再加以水飽和的正丁醇 5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2小時,離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飽和的水,搖勻,放置使分層(必要時離心),取正丁醇層,置蒸發皿中,蒸干,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苷 Rb<[1]>、人參皂苷Re、人參皂苷Rg<[1]> 及三七皂苷R<[1]>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涼干,噴以硫酸溶液(1→10),于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三七 栽培技術
喜冬暖、夏涼的環境,不耐嚴寒,忌強光。宜選陰涼通風,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植質壤土栽培。種子繁殖,播種前2~3個月整地、作畦。為了消滅害蟲、病害,可在翻地時撒1~2次石灰(60斤/畝)或六六六粉(5~10斤/畝),但必須在種植前20~30天進行。當果實成熟后,可隨采隨播,產區也多用冬播。播時于畦面開溝,溝寬1~2寸,深2~5分,粒距1.5~2寸,覆細土2~3分,再蓋稻草防畦面板結,保持土壤濕潤,約3~4個月出苗。幼苗生長1年,于12~1月,休眠芽萌動前,按苗大小,挖出栽種,開溝,以5×5或5×6和6×6寸行株距栽種,栽深0.5~1寸。栽時,芽頭向下傾斜成約20度角,然后覆土蓋草。播種1月后,搭蔭棚,四周圍以籬笆;透光度按季節調整,光度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春季透光度60%左右,夏季40~50%,冬季逐漸調大透光到50%~80%。生長期間應注意防病、防蟲,施肥、摘蕾。
三七 炮制方法
揀盡雜質,搗碎,研末或潤透切片曬干。三七粉 取三七,洗凈,干燥,碾細粉。三七 貯藏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三七 臨床應用
①治療心絞痛
每次口服o.45克,日服3次,重癥加倍。16例以心絞痛為主訴的冠心病患者,經治療除1例心絞痛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者用藥數天無效而停藥外,其余15例止痛療效均滿意。有4例原需長期服用復方硝酸甘油片者,服三七后即可停服;5例合并高血壓病者,服藥后血壓緩慢下降;3例服藥后心率轉緩;4例心電圖輕度好轉。實驗結果證明,三七有明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減少;又有降低動脈壓及略減心率的作用,使心臟工作量減低。上述作用,均有助于減輕心臟負擔,緩和心肌需氧與供氧不足之間的矛盾,因而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有利因素。又據少數病例觀察,每日用三七粉1.8克,分3次食前服,連續1月,對降低血脂及膽甾醇有一定效果。服藥期間未見明顯副作用,有些病例服藥后覺精力旺盛,臨床癥狀亦有所減輕。經血常規檢查,血象無明顯變化,對血小板似有提高之作用。
三七 藥理作用
1、三七塊根流浸膏能縮短家兔血液凝固時間,有止血作用。
2、三七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率,減少心肌氧消耗的作用。并能對抗因腦垂體后葉素所致的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的作用。
3、三七塊根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4、三七灌胃能促進小白鼠肝糖元的積累。
5、毒性:三七皂甙給猴等等物靜注,有溶血作用,對小鼠靜注其半數致死量為460毫克/公斤。對金魚毒性極輕。
三七 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
①《本草從新》:"能損新血,無瘀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
三七 備注
同屬植物秀麗假人參(又名:竹節三七)。三七 出處
《綱目》三七 藥方
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②治吐血:雞蛋一枚,打開,和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燉熟食之。(《同壽錄》)
③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余一錢(煅存性)。共研細末。分兩次,開水送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血丹)
④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
⑤治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
⑥治產后血多:三七研末,米湯服一錢。
⑦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圍。(④方以下出《瀕湖集簡方》)
⑧治刀傷,收口:好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為末,溫酒下。或摻上。(《綱目拾遺》七寶散)
⑨止血:人參三七、白蠟、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蠣各等分。不經火,為末。敷之。(《回生集》軍門止血方)
⑩治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涂。已破者,研末干涂。(《綱目》)
⑾吐血、務血不止。用三七一錢,口嚼爛,米湯送下。
⑿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錢,研細,淘米水調服。
⒀大腸下血。用三七研細,淡白酒調一至二錢服。三服可愈。
⒁婦女血崩。治法同上。
⒂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圍,很見效。
⒃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調涂;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干涂。
⒄虎咬蟲傷。用三七研細,每服三錢,米湯送下。另取三七嚼涂傷處。
三七 治療疾病
崩中 產后血暈 瘡癰 瘡癰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