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葉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三七的葉。三七葉 功效與作用
止血,消腫,定痛。治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腫毒瘡。
①《綱目》:治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經夜即散。余功同根。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消察散血,敷毒瘡,治痰火,又能止血。
三七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撤或調敷。
三七葉 性味
味辛、性溫三七葉 藥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30-6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紫色細縱條紋。掌伏復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總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三七葉 化學成分
葉含人參二醇(panaxadiol),人參三醇(panaxa-triol),達瑪-20(22)-烯-β,12β,26-三醇[dammar-20(22)-en-3β,12β,26-triol],20(R)-達瑪烷-3β,12β,20,25-四醇[20(R)-dammaran-3β,12β,20,25-tetrol]等。
三七葉 相關論述
1.《綱目》:治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經夜即散。余功同根。
2.《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消瘀散血,敷毒瘡,治痰火,又能上血。
三七葉 出處
《綱目》三七葉 治療疾病
跌打腫痛 定痛 毒瘡 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