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 來源
為菊科植物菊葉千里光的全草或根。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土三七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溝邊及屋舍旁肥厚濕潤的土壤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土三七 功效與作用
《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消腫。治跌打損傷,瘀積腫痛,癰瘡腫瘍,乳癰。
土三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
土三七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土三七 藥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少分枝。葉互生,基部葉有柄,中部葉基部抱莖,葉片長圓形,不規則羽裂,長5~10厘米,寬2~4厘米。頭狀花序頂生成簇;花黃色,緣花舌狀,盤花管狀,5齒裂;總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狀如花萼。瘦果圓柱形有棱,冠毛多。
土三七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根莖呈拳形團塊狀,長3-6cm,直徑約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黃色,鮮品常帶淡紫紅色,全體金具瘤狀突起,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面有細根或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灰黃色,鮮品白色。氣無,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長50-100cm。根莖塊狀,具疣狀突起及須根。莖單一或上部分枝,具縱溝及細柔毛,表面黃綠以或略帶紫色。葉互生,多皺縮,長可達20cm,葉柄長約2cm,莖上部葉近無柄;完整葉片羽狀深裂,邊具不規則鋸齒,膜質。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花全為兩性,筒狀,黃色。氣無,味微苦。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中心有明顯的髓部,韌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細胞中可見菊糖結晶,無淀粉粒與草酸鈣結晶。
土三七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濕潤和蔭蔽環境。以羽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
栽培技術 用根莖繁殖或托插繁殖。①根莖繁殖:每年4月栽種。先將根莖切開,每塊留芽個2-3個。切時應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離。按溝距30-45cm開溝,然后按株距15cm排放在溝內,芽尖向上,覆土3-5cm。②扦插繁殖:6-7月高溫多濕季節,剪取長15-20cm莖枝,斜插于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后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氣溫在22-33℃范圍,約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后約15d可移植。行、株距與根莖繁殖法同。
田間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時排水,以免根部腐爛,影響植株生長。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糞水300-450擔。
土三七 相關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消腫。治跌打損傷,瘀積腫痛,癰瘡腫瘍,乳癰。
土三七 藥理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對血小板超威結構的影響與凝血酶類似。菊三七堿有抗瘧作用,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細胞壞死。
土三七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土三七 治療疾病
產后瘀滯腹痛 蟲蛇咬傷 風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