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散結,活血通絡,祛風止痛。
定位
位于耳垂正面眼區與內耳區之間的中間點,即在眼穴與內耳穴之間一卵圓區,耳垂5、6區交界線周圍處,穴區呈卵形傾斜。
詳細主治
面癱、周圍性面癱、面肌痙攣、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腮腺炎、咽峽炎、牙痛、痤瘡、面部癤腫、扁平疣、黃褐斑、面部皮膚病、梅尼埃綜合征等。
詳細操作
按耳針常規針法操作。
1、針法:以75%酒精常規消毒皮膚,持0.5寸毫針順時針方向捻轉進行,待局部產生熱、脹、麻、重感即可。每隔10分鐘行針一次,留針1小時。
2、耳穴壓療法:治三叉神經痛。取單側或雙側穴位,用火柴棍或大頭針鈍頭,由輕至重按壓,每次30秒左右。
3、耳穴放血法:治痤瘡。選病者患側面頰穴,搓揉數分鐘,使其充血。按常規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將耳垂拉平,中指頂于下,右手持刮臉刀片,用刀尖劃破血管,流血2-3毫升即可。然后擦去血跡,蓋上敷料,貼上膠布。術后1周勿被水浸,以防感染。
4、耳穴磁珠貼敷療法:治三叉神經痛。用含磁量500高斯、直徑3毫米的磁珠貼敷耳穴,每次只選用其中一側面頰穴。用75%的酒精作常規局部皮膚消毒,再將固定在約1平方厘米膠布上的磁珠貼在耳穴上,1周后取下,再在對側耳部選定貼敷。1個月為一療程。
5、按摩法:用拇、食兩指捏揉,由輕到重按摩1-2分鐘,以能忍受為度。按摩后耳垂發紅并有熱感最好。
配伍
1、配耳背、耳輪、靜脈穴治周圍性面癱。
2、配肝、肺、大腸、口、眼治三叉神經痛。
3、配肺、神門、耳廓角治痤瘡等。
附注
本穴與上腭穴同屬陰性,都有清熱通絡之功。但本穴區域較大,包括后者,以治療面頰疾患為主;而上腭穴較小,在前者之內,以治療口腔疾患為主,兩者同中有異,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