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宣肺解表,下氣平喘,益氣化痰,瀉火利咽。
定位
位于耳甲腔,心區(qū)與外耳門之間內(nèi)1/3處,與心穴相平,在上、下支氣管穴中間的內(nèi)側(cè),當(dāng)心、口兩穴之間,即耳甲16區(qū)。
詳細(xì)主治
咳嗽、多痰、哮喘、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等。
詳細(xì)操作
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jìn)行刺激。
1、針?lè)ǎ合扔么箢^針在耳上尋找穴位,針0.1-0.2寸,針入穴后,針感局部痛,留針15分鐘,行強(qiáng)刺激1次,再留針15分鐘,出針,再用指捻壓穴位片刻。
2、耳針療法:肺、神門,針雙側(cè),留針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或用王不留行子壓貼耳穴。治咳嗽。
3、耳穴壓療法:治咳嗽。取小塊5毫米見(jiàn)方的膠布,中央貼放1粒王不留行子,然后貼于選好的穴位上,再用手指緊緊捏壓數(shù)次。以后囑病人每日按壓3-4次,每次按壓1下。
4、穴位注射療法:治咳嗽。注射用水1-3毫升注入此耳穴中。
附注
本穴與支氣管穴穴性、功效、主治皆同,都能治療咳嗽、哮喘,但有治療深淺之不同,本穴偏于治療咽喉炎、感冒和氣管炎,可謂治之輕淺;而支氣管穴偏于治療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可謂治之較深。兩穴同中又有小異,臨床根據(jù)癥情既可合用又可單用。
相關(guān)論述
《耳針療法》:“氣管 口之下與心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