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益胃養陰,緩急止痛,行氣攝血。
定位
位于耳甲艇中,耳輪腳上方后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后1/3處,與賁門穴相對,即耳甲5區,小腸穴至下垂點穴的中間處。
詳細主治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十二指腸穿孔、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幽門痙攣、腹脹、腹瀉、上腹痛、上消化道出血、胃腸神經官能癥、胃潰瘍、胃酸缺乏等。
詳細操作
一般用毫針、電針、埋針、壓籽法、溫灸法、刺血法等。
1、毫針法:針0.1-0.2寸,針感局部痛,留針20-30分鐘。
2、埋針法:用30號耳針垂直進針1-2毫米,以下穿透耳殼為度,一般留針1-2天可愈。
3、耳穴壓療法:治膽石癥。找出敏感點,耳部常規消毒后,取大小適中的長方形膠布一塊,王不留行子1-2粒,貼壓于穴上。囑患者每日晨起飯后、睡前按壓穴位,要有痛、脹、熱感,輪壓15分鐘,保留壓貼物,3天后換貼另一耳,5次為1療程。
4、按摩法:用按摩棒對準此區,以適當的力度按摩1-2分鐘。
配伍
1、配胃、小腸、內分泌治十二指腸潰瘍。
2、配膽囊、內分泌治膽石癥、膽囊炎等。
附注
本穴與幽門穴穴性同屬陰性,都有理氣緩急,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療幽門痙攣等癥,但本穴重在行氣益胃,養陰緩急,用治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癥;而幽門穴重在降逆和胃,解痙鎮痛,用于治療胃竇炎、胃穿孔等癥。兩穴雖同中有異,但對于證屬相同者,多聯合應用。
相關論述
《耳針療法》:“十二指腸、小腸與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