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行血散風,通脈止痛,鎮靜止癢。
定位
將耳舟分為六等分,自上而下,第三等分為肘,位于腕穴下方,腕與肩穴之間,約平對耳輪下腳下緣,即耳舟3區。
詳細主治
肱骨內、外上髁炎、肘部扭傷、肘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上臂酸痛、落枕、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詳細操作
按耳穴常規針法操作。針法:用耳針在耳丹上尋找肘點,針入穴后,留針15分鐘,性強刺激1次,再留針15分鐘,出針,再用指捻壓穴片刻。耳穴壓療法:治肩痹。將膠布剪成0.5厘米×0.5厘米大小,把藥豆子放于膠布上,對準所選肘點,中年體壯患者施以對壓法,年老體弱者及耳穴敏感人施以輕揉按摩法,每穴按27下,使患者產生酸、麻、脹、痛、熱的感覺,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1側耳穴,兩耳交替應用,10次為1療程。按摩法:用食指來回旋轉擦揉此區,直至有發熱感為止。
配伍
配腎、神門、皮質下治肩痹等。
附注
肘穴與腕穴雖然穴性功用相同,但是臨證各有偏重,肘穴偏治肘關節外傷;腕穴偏治腕關節外傷。兩穴同大異小,常常聯合應用,共同治療外傷癥,以加強行血通脈止痛之功。
相關論述
《針灸穴位掛圖說明》:“肘在鎖骨穴上第三個等分中點下方的耳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