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急,指急促,喻脈沖動之感。因穴居陰旁動脈處,其脈沖動甚急,故名急脈。
功能作用
疏肝理氣,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定位
腹股溝區,橫平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5寸。
解剖
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側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
詳細主治
1、少腹痛、疝氣。
2、陰挺、外陰腫痛。
詳細操作
仰臥,先定恥骨聯合下緣,并于其旁開2.5寸處取穴。避開動脈,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子宮脫垂、疝氣、睪丸鞘膜積液、陰部腫痛等。
配伍
配肩并穴、章門穴、氣海穴、歸來穴、關元穴、郤口穴、三陰交穴、太溪穴、太沖穴、大敦穴、闌門穴治肝疝。
相關論述
1、《腧穴命名匯解》:“急脈,沖動為急。穴居陰旁動脈處。《素問·氣府論》注有肝經有急脈,在陰毛中之上,行小腹下引陰丸,寒則為疼,其脈甚急,故日急脈。因該穴處有動脈,沖動甚急,因名急脈。”
2、《針灸穴名解》:“急脈與陰廉同一穴底其實則一穴也。急脈在筋核上方,陰廉在筋核下方,后人強分之耳,核下有脈,其動滑促,因名急脈。此乃厥陰之大絡,為睪丸之系帶,治癲疝可灸之,不可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