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穴在第五椎節下間,平兩側心俞穴,內應心。因心藏神,穴為心氣之通道,主治神志疾病,故名神道。
功能作用
寧心安神,息風止痙,舒筋活絡。
定位
在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5肋間動脈后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5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深部為脊髓。
詳細主治
1、心痛、心t季、怔忡等心疾。
2、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癇證等神志病。
3、咳嗽、氣喘。
4、腰脊強、肩背痛。
詳細操作
俯伏或俯臥,先取至陽,從至陽向上摸兩個棘突,當棘突下方處是穴。向上斜刺0.5-1寸。艾柱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驚癇、癲癇、瘧疾、肋間神經痛、下頜骨脫臼、感冒等。
2、現代研究,針刺治療隱形骶椎裂引起排尿困難者取神道穴、命門穴、秩邊穴、百會穴有一定的療效。
3、現代研究,針刺神道可使食管蠕動減弱。
配伍
1、配心俞穴治風癇。
2、配巨闕穴、內關穴、少沖穴等穴位治心悸。
3、配攢竹穴、小海穴、神門穴等穴位治癲癇。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在第五椎節下間。”?
2、《醫經理解》:“靈臺,在六椎節下間,神道,在五椎節下間,心之位,故有神靈之稱也。”
3、《會元針灸學》:“神道者,心藏神,心俞在椎兩旁,其統系于背,心神仗督陽之氣,所行之道,故名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