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脾,指脾臟。本穴為脾氣輸注之處,是治脾疾之重要腧穴,故名。
功能作用
益氣健脾,和胃降逆。
定位
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解剖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11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11、12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11、12胸神經后支的肌支。
詳細主治
1、腹脹、納呆、嘔吐、腹瀉、痢疾、便血、水腫等脾胃腸腑病證。
2、多食善饑、身體消瘦。
3、背痛。
詳細操作
俯伏或俯臥,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間脊中穴旁開1.5寸處取穴。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5-2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孿,胃擴張,胃出血,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貧血,浮腫,
肝脾腫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腎下垂,子宮脫垂,糖尿病,肢體乏力,黃疸,喘息,腎炎,水腫病,小兒夜盲,蕁麻疹等。
2、現代研究,針刺脾俞對胃功能的調整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比針刺足三里等遠端俞穴對胃的調整作用明顯,提示脾俞是有相對特異性。對胃分泌功能也有影響,可使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總酸度及游離酸度趨向正?;?。用重手法刺激巴氏小胃、海氏小胃的“脾俞”穴,對肉粉、組織胺常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3、針刺脾俞穴,可使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細胞減少病人癥狀好轉,血小板數升高。
4、針刺狗“脾俞”可使血中膽固醇下降,對高膽固醇的病人,其下降較明顯,對正常機體影響不明顯。
5、針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對糖尿病也有調整作用,使血糖下降,對非胰島素依賴性者,較明顯。對胰島素依賴性者較差。
配伍
1、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腹脹不嗜食,食不化。
2、配膈俞穴、內關穴、陽輔穴、商丘穴治心腹及胸脅脹痛,胃脘痛。
3、配上管穴、中管穴、氣海穴、膽俞穴、胃俞穴、尺澤穴、足三里穴治嘔吐。
4、配曲泉穴、陰陵穴、然谷穴、束骨穴、隱白穴、三焦俞穴、中脘穴、天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治泄瀉。
5、配曲泉穴、太溪穴、太沖穴、丹田穴、小腸俞穴治痢疾。
6、配脾俞穴、小腸俞穴、關元穴、足三里穴、太白穴治便血(虛證)。
7、配三陰交穴、章門穴、照海穴、中脘穴、解溪穴治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8、配肝俞穴、三焦俞穴、水分穴、公孫穴、大敦穴治臌脹。
9、配中脘穴、期門穴、章門穴、三焦俞穴、通谷穴治積聚。
10、配神道穴、谷中穴、腰俞穴、長強穴、大杼穴、膈關穴、水分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治腰背急強、熱痙、食多。
11、配大腸俞穴治身瘦(腹中氣脹引脊痛穴、食多身瘦)。
12、配期門穴、天柱穴治傳染性肝炎,中強刺激,每日一次,急性肝炎10日為一療程,慢性肝炎每14日為一療程。
13、配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治肺結核(脾胃虛證)。
14、配膀胱俞穴治脾虛谷不消。
附注
進針不宜過深,以防刺傷肝腎等。
相關論述
1、《靈樞·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間。”
2、《醫經理解》:“俞者言其氣之所輸也,……。脾俞,在第十一椎下。”
3、《孔穴命名的淺說》:“脾俞,有主脾病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