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條,指長條之形。穴在上、下巨虛之間,脛、腓骨間隙中,穴處肌肉凹陷有如條口形狀,因名條。
功能作用
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定位
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8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詳細主治
1、下肢痿痹、轉筋。
2、肩臂痛。
3、脘腹疼痛。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足三里直下,于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之中點同高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肩周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胃痛、腸炎、扁桃腺炎等。
2、現代研究,針刺條口對室性早搏有效。
配伍
1、配解溪穴、丘墟穴、太白穴治膝股腫胻酸轉筋。
2、配厲兌穴、三陰交穴治脛寒不得臥。
3、配三里穴、承山穴、承筋穴治足下熱,不能久立。
4、配列缺穴、豐隆穴治濕痹。
5、配承山穴治肩關節周圍炎。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
2、《天星秘訣歌》:“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沖陽?!?
3、《會元針灸學》:“條口者,胻肉與筋骨分間,兩筋間中有筋,白如板一條,上通于胃口,下達足跗,故名條口。”
4、《經穴選解》:“條口,大腸合于上巨虛,小腸合于下巨虛,此穴在大小腸之交,故曰口。又本穴位處脛骨前肌,皆長條之形,故名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