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神,神志。聰,聰明。能主治神志失調,耳目不聰等病癥,故名神聰。
功能作用
清利頭目,醒腦開竅。
定位
位于頭頂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1寸處,共4穴。
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顳淺動、靜脈頂支和眶上動、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耳頸神經及眶上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癲狂、癇證、中風、偏癱、健忘、失眠、頭痛、眩暈、大腦發育不全、腦積水、頭頂疼痛等。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位,先取頭部前后正中線與耳廓尖端連線的交叉點(百會),再從百會穴向前、后、左、右各開1寸處取穴。
1、針灸法:針尖向百會穴方向或四周平刺0.5-0.8寸,針感局部脹麻,亦可在此穴成十字形透刺法,及從左向右透刺,及上往下透刺。灸1-3壯,或溫灸3-5分鐘。
2、推拿法:選用推揉、點、按等手法,按揉時力度要緩和、適中,每次施治時間為3-5分鐘,每日2-3次即可。刮痧時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各刮30次,向前從百會刮到神庭,向后從百會刮至風府穴,向左右從百會刮至耳尖上。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腦積水、偏正頭痛、神經性頭痛、癲癇、失眠、頭風、眩暈、目眩、脫肛、脫發、腦溢血、腦血栓、急性腰扭傷、下肢疼痛、麻木、癱瘓、子宮脫垂、多尿、皮層性夜尿等。
2、研究表明,本穴可誘發皮質電位活動,改善腦供血,可用于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癱瘓等癥,常配體針治療。
配伍
1、配發際穴、虎口穴、太陽穴治頭痛。
2、配鼻交穴、印堂穴、虎口穴、當陽穴、發際穴、(足母)趾聚毛穴治眩暈。
3、配承命穴、脊背之五穴、鬼哭穴治癲癇。
4、配神門穴、三陰交穴治失眠。
5、配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治半身不遂。
6、配印堂穴、太陽穴、列缺穴治頭目疾患。
7、配人中穴、涌泉穴、豐隆穴治癲狂、癇證。
8、配風池穴、角孫穴、水溝穴加對癥取穴治病毒性腦炎后遺癥。
9、配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陽陵泉穴、太沖穴、太溪穴治帕金森病。
10、配合谷穴、太沖穴、三陰交穴治頸性眩暈。
11、配百會穴治偏頭痛。
12、配通天穴、印堂穴、太沖穴、太溪穴治小兒多動癥。
13、配風池穴、太陽穴、合谷穴治腦震蕩后遺癥。
14、配膻中穴、太陽穴、內關穴治夜尿。
15、配肝俞穴、太沖穴、風池穴治肝陽上亢頭頂痛。
16、配安眠穴、耳穴神門穴、心點穴治失眠。
17、配人中穴、合谷穴、內關穴治不省人事。
18、配啞門穴、風池穴治大腦發育不全等。
附注
原說位在百會四邊各開2.5寸,今多據《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會前、后、左、右各開1寸處。
相關論述
1、《太平圣惠方》:“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
2、《針灸資生經》:“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
3、《東醫寶鑒》:“神聰四穴,在百會左右前后四面各相去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入三分?!?/p>
4、《類經團翼》:“前神聰,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后神聰,去百會一寸。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