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舒筋通絡。
定位
肩髃(大腸經穴)位于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中;肩前(奇穴)位于腋前皺襞直上1寸;肩后(奇穴)位于腋后皺襞直上1.5寸(一說1寸)。
解剖
肩髃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后動、靜脈,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及腋神經。肩前在三角肌中,有胸肩峰動、靜脈,旋前、后動、靜脈,分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深部為腋神經。肩后在三角肌后緣,下層為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分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詳細主治
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癥、肩痛不舉、肩臂疼痛、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詳細操作
先刺肩髃穴,沿三角肌向內下方斜刺1-3寸,肩前、肩后直刺1寸。亦可從肩前透刺到肩后,各以局部酸脹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灸法:可用溫針艾炷灸3-5壯,或溫針灸5-15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埋線:針尖與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0-1號線2cm。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癥、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配伍
1、配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后溪穴、列缺穴治上肢不遂。
2、配天井穴、天鼎穴、后溪穴、內關穴治痿證。
3、配天宗穴、肩井穴、天鼎穴、臂臑穴、曲池穴、外關穴治五十肩等。
附注
1、本法為傳統治療肩病的方法。近人常取肩髃,肩髎及其中點3穴組成新肩三針,主治肩周炎,肩痛。
2、肩三針因為是由幾個穴位組成的奇穴,因此,另外記載中組成肩三針的幾個穴位也各有所不同。一說是由大腸經肩髃、奇穴肩前、肩后三穴組成;二說是由大腸經肩髃穴,小腸經肩貞穴和奇穴肩前穴組成,三說是由肩髃、肩髎、肩前穴組成;還有一說是由肩貞、肩髃和肩井所組成。?
相關論述
《中醫簡易教材》:“肩三針 組成穴位:肩髃、肩前(腋橫紋頭上一寸)、肩后(肩貞上一寸)。主治:肩背痛、肩凝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