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歸者,回返、歸回等之謂;來者,返回、回來等之謂。歸來者,言氣之歸元、返本也。凡養生吐納者,當吸氣時,腹氣上升,與中氣交會于氣海處;呼氣時,腹氣下降,名曰氣息歸根。本穴為腹氣下降時之根,能使不歸之氣歸元,返回本位;又因此穴主治陰丸上縮、陰挺等癥,可使其復歸原位,故名歸來。
功能作用
歸來穴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帶、行氣止痛、益氣升提的功效。
定位
歸來穴位于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1、肌肉: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
2、血管: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
3、神經:布有髂腹下神經。
詳細主治
歸來穴主要用于治療腹部病證、婦科病證、男科病證。
1、腹部病證:小腹脹滿、小腹痛等。
2、婦科病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等。
3、男科病證:陰丸上縮、陰莖痛、陰囊痛等。
4、其他病證:疝氣、奔豚、大便干結等。
詳細操作
歸來穴可采用針刺、艾灸等操作方法。
1、針刺:直刺1~1.5寸,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2、艾灸: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炷灸5~7壯。
臨床運用
歸來穴現代常用于治療卵巢炎、子宮脫垂、閉經、子宮內膜炎、腹股溝疝、睪丸炎等疾病。
配伍
歸來穴可與太沖穴、天樞穴、支溝穴、中極穴、維胞穴等穴位配伍,以達到治療相關病證的目的。
1、配太沖穴、氣海穴,治疝氣。
2、配天樞穴、中極穴、血海穴、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
3、配支溝穴、太沖穴、陽陵泉穴,治奔豚氣。
4、配中極穴、三陰交穴、血海穴,治閉經。
5、配維胞穴、三陰交穴、氣海穴,治子宮下垂。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卷八》:“奔豚,卵上入,痛引莖,歸來主之”。
2、《針灸甲乙經·卷八十二》:“女子陰中寒,歸來主之”。
3、《針灸聚英·卷一上》:“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
4、《針灸大成·卷三》:“小腸氣痛,歸來主之。
5、《針灸大成·卷六》:“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
6、《千金翼方·卷二十六》:“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