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臑,指上臂內側緣處。本穴在上臂肱骨內側,故名臂臑。
功能作用
舒筋活絡,理氣散結。
定位
位于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緣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后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干。
詳細主治
1、肩臂疼痛不遂、頸項拘攣等痹癥。
2、瘰疬。
3、目疾。
詳細操作
垂肩曲肘,在三角肌下端,在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穴上七寸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上肢癱瘓或疼痛、頭痛、顱項部諸肌肉痙攣、臂叢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頸淋巴結核、眼病、乳腺手術麻醉等。
2、現代研究,臂臑穴對乳腺手術有一定的鎮痛作用。有人觀察針刺臂臑穴、內關穴、合谷穴等穴,對乳腺擴大根治術、根治術、改良根治術或乳腺單純切除術等,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并通過試驗觀察這種鎮痛作用,可能通過下丘腦外側區實現的。如毀損下丘腦外側區,可使點刺鎮痛作用效果明顯下降,電刺激該區域可提高痛閾,但較電針刺痛效應弱。這提示電針鎮痛過程中,下丘腦外側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作用。
配伍
1、配強間穴主治頸項強急。
2、配手三里穴、大迎穴主治頸部淋巴結核。
3、配肩髃穴治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
4、配晴明穴、承泣穴治眼疾。
5、配大迎穴、手五里穴治寒熱頸瘰疬。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寒熱,頸疬,適肩臂(痛)不可舉,臂臑主之。”
2、《類經圖翼》:“臂痛無力,寒熱瘰疬,頸項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