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穴為先天元氣匯聚之處,主治“臟氣虛備,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故名氣海。
功能作用
溫補脾腎,利水通淋,調經止帶。
定位
位于下腹部,臍中下1.5寸,前正中線上。
解剖
在腹白線上,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1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深部為小腸。
詳細主治
1、虛脫、形體羸瘦、臟氣衰憊、乏力等氣虛病證。
2、水谷不化、繞臍疼痛、腹瀉、 痢疾、便秘等腸腑病證。
3、小便不利、遺尿等前陰病。
4、遺精、陽痿。
5、疝氣、少腹痛。
6、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后惡露不盡、胞衣不下等婦科病。
7、保健灸常用穴。
詳細操作
仰臥,先取關元,當臍中于關元連線之中點處是穴。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虛脫、高血壓、神經衰弱、疝氣、慢性闌尾炎、腸炎、腸麻痹、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尿潴留、膀胱炎等。
2、現代研究,氣海穴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針刺氣海穴可使急慢性腸炎、菌痢、泄瀉、便秘等各種癥狀減輕,存活率提高,康復加快,提示對腸功能具有良好調整作用。
3、據報道隔姜灸氣海穴,對精子缺乏癥有治療效應。
配伍
1、配期門穴、支溝穴、足三里穴、內庭穴、三陰交穴、照海穴治小腹脹滿。
2、配水道穴、外陵穴、天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治泄痢。
3、配神闕穴、關元穴、腎俞穴、命門穴、足三里穴治中風脫證。
4、配肝俞穴、關元穴、中極穴、三陰交穴治疝氣。
5、配腎俞穴、膀胱俞穴、三陰交穴治癃閉。
6、配陰谷穴、關元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治小便淋瀝。
7、配人中穴、水分穴、期門穴、天樞穴、脾俞穴、足三里等穴治水腫。
8、配帶脈穴、關元穴、三陰交穴、白環俞穴、間使穴治帶下。
9、配中極穴、三陰交穴治產后惡露不止。
附注
本穴為盲之原穴。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在臍下一寸五分。”
2、《類經圖翼》:“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3、《采艾編》:“氣海,生氣之海,凡百病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