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內,指內臟;關,指關隘。穴為手厥陰之絡,與陰維脈相通。陰維有維系、 聯絡諸陰經之作用,因“陰維為病苦心痛”,病位在里,穴為主治內臟疾患之要穴,故名內關。
功能作用
寧心安神,鎮驚止痙,和胃降逆。
定位
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淺部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詳細主治
1、心痛、胸悶、心動過速或過緩等心系病證。
2、胃痛、嘔吐、呃逆等胃腑病證。
3、中風,偏癱,眩暈,偏頭痛。
4、失眠、郁證、癲狂癇等神志病證。
5、肘、臂、腕攣痛。
詳細操作
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橫紋正中(大陵)直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處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內、外膜炎、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休克、無脈癥、高血壓、中風、偏癱、臂炎、胃痙攣、腸炎、痢疾、膈肌痙攣、嘔吐、急性膽道疾患、癲癇、癔病、失眠、哮喘、咽喉炎、甲狀腺機能亢進、血管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性神經炎、瘧疾等。此穴為針麻,鎮痛常用穴之一。
< >2、現代研究,對血液循環系統、神經一體液系統、高血脂的調節、胃腸功能、呼吸功能、免疫防衛系統等均有影響。配伍
1、配百會穴、神門穴治心惕惕失智。
2、配照海穴、心俞穴、神門穴治心內怔忡。
3、配列缺穴、陰陵泉穴治心中煩悶。
4、配神門穴、足三里穴治失眠。
5、配曲澤穴、大陵穴治心胸痛。
6、配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天突穴、肩井穴等治氣短。
7、配勞宮穴、神門穴、陽溪穴、足三里穴、下巨虛穴、豐隆穴治狂癇、癲狂。
8、配中脘穴、豐隆穴、解溪穴治眩暈。
9、配膈俞穴、胃俞穴、商丘穴治胃脘痛。
10、配膈俞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內庭穴治嘔吐。
11、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呃逆。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2、《備急千金要方》:“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3、《針灸大成》:“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