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奪,爭奪;命,生命。本穴古人常用以搶救暈厥者,含奪回生命之意,故命此穴為奪命。
功能作用
蘇厥開竅,通絡止痛,清熱解毒。
定位
位于肩髃與尺澤穴連線的中點,當肱二頭肌中。
解剖
奪命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臂深筋膜、肱肌。皮膚有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筋膜間有頭靜脈走行。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
詳細主治
暈厥、丹毒、上臂疼痛或癱瘓、白癜風。
詳細操作
以28-30號1.5寸毫針,直刺1-1.2寸,針感為局部酸脹感,可向肘部放散。艾灸法以艾炷隔姜灸或隔藥餅灸5-10壯,溫針灸2-3炷,針灸或艾條溫和灸或雀啄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突發性休克、上肢癱瘓。
配伍
1、配人中、太沖治療暈厥,頭暈。
2、配阿是穴(即局部病變區,用皮膚針法,奪命穴針刺瀉法)治療丹毒。
3、配百會、水溝(百會用艾條溫灸,余穴針刺)治療暈厥。
附注
本穴古代主要用于暈厥的急救,但現代對這方面的作用的臨床驗證很少,有必要深入觀察其實際效果。另外日本醫家關于施灸本穴,“丹毒立即變色皮膚亦變色”的說法,也有待證實。風府穴別名亦稱惺惺,注意鑒別。
相關論述
1、《醫學入門》:“針暈者,神氣虛也……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蘇。”
2、《針灸聚英》:“暈,針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友。取之不回,卯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穴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
3、《醫學綱目》:“在曲澤上一尺,針入三分,主治氣昏暈。直兩乳頭,以篾量過,當兩臑脈絡上,灸之。臑脈絡,俗呼為蝦蟆穴也,主治紫白癜風。”
4、《針灸真髓》:“奪命一穴……患丹毒時……灸三十壯至五十壯。灸時,丹毒立即變色皮膚亦變色,極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