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燕,鳥類之一。口,嘴巴。燕之口裂較深,類似人。該穴位于口角旁,故名。
功能作用
寧神定驚。
定位
口角外赤白肉際處,即皮膚與口粘膜移行部,近地倉穴,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口輪匝肌、唇粘膜。皮膚由三叉神經的上、下頜神經的分支分布。面動脈行于穴位外側,在此發出上下唇動脈至唇。口角周圍的肌肉纖維呈放射狀,交錯編織于口輪匝肌纖維內。該肌受面神經頰支支配。
詳細主治
1、癲狂、癇證、小兒驚風、口裂諸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2、還用于小兒便秘、尿閉等。
詳細操作
正坐或仰靠或平臥,微鼓腮,在兩口角之赤白肉際處取穴。平刺,針尖向外,進針0.3-0.5寸。針感:局部脹重,可向面部放散。治療面神經麻痹可從燕口透至頰車穴,留針10分鐘。灸3-7壯,或用艾條灸5-15分鐘,禁用瘢痕灸法。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于治療面肌麻痹或痙攣、三叉神經痛、精神病、小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配伍
1、配四白穴、牽正穴、睛明穴、合谷穴治面肌痙攣。
2、配印堂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沖穴治小兒抽搐(慢驚風)。
附注
1、部位首見于晉代《肘后備急方》,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始命此名。《類經圖翼》列為奇穴。
2、古代本穴多用艾炷直接灸法治療精神性病癥,現代已未見此類報道。
3、《經外穴精選》載:“筆者在臨床中應用本穴時,多采用透刺法,如治療三叉神經痛,透刺至經外穴夾承漿或經穴四白,難治性面肌麻痹向經穴顴髎或迎香透刺等。”
相關論述
1、《肘后備急方》:“治中風諸急方……若狂走欲斫刺人,或欲自殺,罵詈不息稱鬼語者,灸兩吻赤白肉際各一壯。”
2、《備急千金要方》:“狂風罵詈撾斫人,各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肉際各一壯。”“小兒大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3、《類經圖翼》:“燕口:在口吻兩邊燕口處,赤白肉際。”
4、《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燕口,奇穴。口吻兩旁赤白肉際,地倉穴微內些。針一至三分。灸三至七壯。主治狂亂罵詈、小兒痙攣、便秘,尿閉;亦治口裂諸肌痙攣,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