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內,內外之內;迎,迎接,迎來;香,香味,泛指氣味。穴在鼻腔內,與迎香穴隔鼻翼相對,故名內迎香。
功能作用
開竅醒神,清熱瀉火。
定位
位于鼻孔內上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的粘膜處,左右計2穴。
解剖
在軟骨膜及大翼軟骨上。有鼻外側動、靜脈,鼻背動、靜脈,眶下動、靜脈的分支。布有鼻睫神經分支,篩前神經和上頜神經的鼻內支分布。
詳細主治
中惡、猝死、喉閉、中暑、急驚風、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癢、不聞香臭、咽喉腫痛等。
詳細操作
三棱針點刺出血,有出血傾向或高血壓病患者忌用。禁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扁桃體炎、咽炎、中暑等。
配伍
1、配太陽治目赤腫痛。
2、配印堂、合谷治鼻部疾患。
3、配太陽、大小骨空治一切目疾。
4、配攢竹、太陽、前頂、上星治暴盲不見物。
5、配太陽、兩睥、上星治鶻眼凝睛癥。
6、配照海、上廉泉治喉痹。
附注
部位首見于晉代《肘后備急方》,元代《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始命此穴名。部位另說位于鼻孔內上部,與上迎香相對處的鼻粘膜上。
相關論述
1、《肘后方》:“救卒死……取蔥黃心,刺其鼻。”
2、《針灸大成》:“內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血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