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下,上下之下;腰,腰部,體表部位之一。該穴在骶部,屬腰之下方,故名下腰。
功能作用
調理腸腑。
定位
位于骶部,于第2、3骶椎棘突中間后正中線上,計1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腰背筋膜、骶棘肌腱、骶中嵴(骨膜)。有第一、二、三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骶棘肌由許多小肌組成,部分起于骶骨的后面,由脊神經后支支配。
詳細主治
1、泄痢及下膿血久不愈、腸炎等。
2、還用于難產。
詳細操作
一般不針。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于治療痢疾、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難產等。
配伍
1、配竹杖穴治慢性腸炎。
2、配天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下腰用無瘢痕艾炷灸,余穴用溫針灸法或針后加灸)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3、配至陰穴治難產。
附注
1、以28-30號1.5寸毫針,直刺0.3-0.5寸或向上平刺1.0寸。局部酸脹針感。(《經外穴精選》)
2、本穴歷代僅主張用灸法,且多多益善,《備急千金要方》還明確提出“忌針”。現代本穴仍以灸法為主,但也用針刺。治療方面在古人“瀉痢下膿血”啟示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 (《經外穴精選》)
相關論述
1、《備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灸多益善也。三宗骨是忌針。”
2、《針灸集成》:“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治瀉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3、《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下腰,奇穴……灸三至七壯。主治腸炎、久泄痢不愈;亦治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