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陶,指陶窯。道,指通道。穴在第一胸椎下,穴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靈樞·背腧》稱“椎”為焦,含火燔之意,因喻陽氣通氣穴處,猶如陶窯火氣所出之通道,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解表退熱,鎮痙安神。
定位
位于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1肋間動脈后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深部為脊髓。
詳細主治
1、熱病、瘧疾、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
2、骨蒸潮熱。
3、癲狂。
4、脊強。
詳細操作
仰臥或俯臥,先取大椎穴,從大椎穴向下摸一個棘突,當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向上斜刺0.5-1寸。艾柱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肺結核、間歇熱、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頭痛眩暈、小兒麻痹后遺癥、經閉、蕁麻疹等。
2、現代研究,針刺陶道穴可使嗜酸性白細數增高。
配伍
1、配神堂穴、風池穴治灑淅寒熱。
2、配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膏肓穴等治背痛。
3、配大椎穴、后溪穴治瘧疾。
4、配命門穴、膀胱俞穴、上管穴、曲差穴等治汗不出。
5、配身柱穴、肺俞穴、膏肓穴治五勞七傷。
6、配天柱穴、昆侖穴治目眩。
附注
本穴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相關論述
1、《類經圖翼》:“善退骨蒸之熱?!?/p>
2、《針灸甲乙經》:“頭重目瞑,凄厥寒熱,汗不出?!?
3、《針灸甲乙經》:“在項大椎節下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