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和,指和調。髎,同窌,空穴也。穴在耳郭根前,顴弓后上方凹陷中,主治耳疾,能和調聽覺,故名耳和髎。
功能作用
利竅通關,疏風清熱,通絡止痛。
定位
位于頭部,鬢發后緣,耳郭根的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解剖
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 頭痛、耳鳴。
2、牙關緊閉、口歪。
詳細操作
正坐或側俯位,在耳門前上方,平耳郭根前,鬢發后緣之動脈搏動處取穴。避開動脈,平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炙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鼻炎、鼻息肉、耳鳴、外耳道炎、面癱、牙關緊閉、面肌痙攣、頭痛。
配伍
1、配風池穴、風府穴、迎香穴治鼻息肉。
2、配承泣穴、四白穴、巨窌穴治口?不能言。
3、配翳風穴、聽宮穴、聽會穴治聤耳。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頭重頷痛,引耳中,憹憹嘈嚕,和髎主之。”
2、《醫經理解》:“和髎,耳前兌發下橫動脈,耳聽音聲之和,而為銳骨之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