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郄,作隙。喻脈至殷門又浮折向上,故名浮郄。
功能作用
舒筋活血,養血安神。
定位
位于膝后區,腘橫紋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緣。
解剖
在股二頭肌腱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詳細主治
1、 股腘部疼痛、麻木。
2、 便秘。
詳細操作
仰臥位,于腘橫紋外側端直上1寸,肱二頭肌腱內側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尿閉、便秘等。
配伍
1、配承山穴、昆侖穴主治小腿攣急。
2、配尺澤穴、上巨虛穴主治腸鳴腹瀉。
3、配氣沖穴、章門穴等治不寐。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在委陽上一寸。”
2、《腧穴學》:“腘彎處稱郄,浮指在其上方,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