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疏肝健脾,調經下乳,固腸澀精,益腎平喘。
定位
位于耳殼內側面,耳背耳甲腔后隆起下部的耳殼邊緣近耳根處,下部的上1/3點是穴,即在胃腸與陽合穴聯線的上中1/3交界處,左右耳殼計2穴。
詳細主治
哮喘、腸炎、腹瀉、神經衰弱、遺精、滑精、腰痛、月經不調、缺乳等。
詳細操作
按耳穴常規針法操作。針0.1-0.2寸,針感局部痛,留針20-30分鐘。
附注
本穴與腎穴,二者都偏屬陽性,都具有益腎和治療月經不調的功用。但本穴功能益腎固攝,還能疏郁健脾,平喘澀腸,固精下乳,偏重于治療腎、肝、脾、肺、大腸之證以及婦產科的月經、泌乳病癥;而腎穴功能壯陽育精,還能滲利水濕,強壯肌體,攝納腎氣,偏重于治療腎之精氣虛損,心神不能斂藏以及眼科、外科的病癥。兩穴所治各有偏重,臨證所用,大不相同。
相關論述
《耳針療法》:“哮喘 主穴:咳喘、肺平。配穴:腎胞、鎮靜;痰多加百靈2。……腸炎 主穴:胃腸、腎胞。配穴:頸感。……月經不調 主穴:腎胞、會陰2。……缺乳 主穴:頸感。配穴:腎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