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降逆和胃,利氣暢隔。
定位
位于耳甲腔,耳輪腳下方中1/3處,口、胃之間的中、內(nèi)1/3界處,將耳輪腳從與耳屏內(nèi)緣延線相交點至末端的中點的直下方,在十二指腸穴至下腹穴連線的中間處,即耳甲2區(qū)。
詳細(xì)主治
食道諸疾患,如食道炎、食道痙攣性狹窄、食道疼痛、嘔吐惡心、呼吸不暢、胸悶、梅核氣(癔球)、官能性喉梗、噎膈、癔病性吞咽困難等。
詳細(xì)操作
一般用埋針法、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1、針法:針0.1-0.2寸,針感局部痛,留針20-30分鐘。
2、耳穴壓療法:用0.5厘米見方的醫(yī)用膠布,將米粒壓貼于此,捏壓30秒左右。耳部有熱痛感為止,保留壓貼物。
3、按摩法:用按摩棒對準(zhǔn)此區(qū),以適當(dāng)?shù)牧Χ劝茨?-2分鐘。
附注
本穴和咽門穴都有降逆行氣和治療嘔吐的功用,但本穴偏于暢隔利氣,以調(diào)理氣機為主,還可治療食道痙攣、食道狹窄、梅核氣,重在食道疾患;而咽門穴偏于下氣消食,以通腑利氣為主,還可治療消化不良等癥。兩者雖同中有異,臨證時常可同用,以加強治療之功。
相關(guān)論述
《耳針療法》:“食道耳輪腳中點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