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曲指彎曲,鬢指鬢發。穴在兒前上方,近向后彎曲的鬢發處,故名。
功能作用
清膽瀉熱,息風止痙。
定位
在頭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
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詳細主治
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等頭面病證。
詳細操作
正坐或側伏,于耳上前入發際1寸,當三焦經角孫穴之前約1寸處取穴。平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顳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2、現代研究,曲鬢穴對腦血管偏癱病有較好治療效應,可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度,調整動脈壓,從而改善腦血液循環,增加腦血量。
配伍
1、配商丘穴治口噤。
2、配靈道穴、支溝穴、天窗穴、扶突穴治爆喑不能言。
3、配頭維穴、太陽穴、懸顱穴治偏頭痛。
4、配沖陽穴治齲齒。
相關論述
1、《備急千金要方》:“口噤,齒齲。”
2、《針灸甲乙經》:“頸頷支滿,痛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
3、《針灸大成》:“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禁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為顛風,引目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