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內,內外之內。至陰,經穴名。該穴位于足小趾內側而與至陰穴相對,故名。
功能作用
寧神開竅,鎮靜安神,通經止痛
定位
位于足小趾內側,距趾甲根角旁約0.1寸,與至陰穴內外相對處,左右計2穴。
解剖
在小趾端背面內側緣。有來自弓壯動、靜脈的趾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足背中間皮神經的趾背神經。
詳細主治
小兒驚風、暈厥、臟躁等。
詳細操作
1、針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治神志病宜強刺激。灸3-5壯,或溫灸10-20分鐘。
2、按摩法:按摩時常用掐法、捏法等。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昏、尸厥、頭痛、小便不利、臟躁、小兒急慢驚風等。
配伍
1、配內關治暈厥。
2、配合谷、神門治臟躁。
附注
內至陰與足太陽膀胱經之至陰(位于小趾背側腓側緣,距腓側爪甲角一分)穴相對。長濱氏以此穴作腎經井穴的溫熱值測定部位,用以代替涌泉穴。
相關論述
1、《針灸治療學》:“內至陰,在第五趾內端至陰穴的反面,是腎經的測定部位?!?/p>
2、《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內至陰,定位:位于足小趾背側脛側緣,平爪甲根距爪甲脛側角約一分。……主治:尸厥、小兒驚風、臟躁。針灸:針一至二分。灸三至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