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息風定癇,開竅醒神。
定位
位于背腰骶部,第2胸椎棘突高點1穴,骶骨尖端1穴,第12胸椎棘突與第1腰椎棘突之間1穴,第3腰椎棘突高點旁開4寸2穴,共5穴。
解剖
上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1肋間動脈后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內側支。下1穴在尾骨端,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分布有尾神經及肛門神經。中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約有第11肋間動脈后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分布有第11胸神經后支內側支。旁2穴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髖肋肌之間,約有第12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分布有第12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其外側支。
詳細主治
小兒急、慢驚風、角弓反張、抽搐、腰及腰骶部痛、癲癇、精神病等。
詳細操作
針刺0.5-1寸,局部酸麻脹感,留針30分鐘。取附子餅或蒜泥餅5枚,置于脊背5點上,上放中型艾炷灸之,每灸3-5壯,或用米(麥)粒灸每灸灸5-9壯(五點同時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等。
附注
中間三穴在督脈循行路線上;《類經圖翼》將此列為奇穴,名“脊背五穴”。
相關論述
1、《千金翼方》:“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
2、《中國針灸學》:“先自第二胸椎骨上點上一墨,骶骨之尖端亦點上一墨。從兩墨點之中央亦作一點墨,再以第二胸椎墨點與中間墨點之距離長度折半,復以折半之長度,折成△角,上角置于背脊之中央點上,其下兩角合作一墨點,全背面計五墨點,即是五穴位。每墨點各灸三十壯,小兒減半。主治成人癲癇、小兒痙攣。”
3、《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脊背五穴,奇穴。……灸三至七壯。主治大人癲癇、小兒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