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理氣止痛。
定位
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五橫指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臂間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前臂深筋膜、指淺、深屈肌、旋前方肌。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起于手掌的前臂正中靜脈行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掌長肌和橈側腕屈肌之間深進,穿正中神經,直進指淺、深屈肌及其深面的旋前方肌,抵達前臂骨間膜甚至可透至前臂背側腧穴。以上諸肌,除指深屈肌的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他均由正中神經支配。
詳細主治
疔瘡、癰疽及前臂痛等。
詳細操作
直刺0.5-0.8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于治療上肢疼痛、肘腕關節扭傷、心律失常、上肢及手部癤腫等。
配伍
1、配靈臺穴、合谷穴、委中穴等治熱毒壅滯的疔瘡。其生于面部者可加商陽穴、曲池穴。生于食指端者加曲池穴、迎香穴。生于小趾次趾者加陽陵泉穴、聽會穴。
2、配曲池穴、外關穴、尺澤穴對前臂疼痛可起到緩解作用。
附注
本穴位于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徑路上,間使穴上0.7寸處。
相關論述
1、《備急千金要方》:“疔腫,灸掌后橫紋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差,已用得效。癤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于意表也。”
2、《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掌后橫紋正中上約五橫指處兩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