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化濕,止嘔,解暑。
主治1、濕阻中焦:本品氣味芳香,為芳香化濕濁要藥。
2、嘔吐:本品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
3、暑濕或濕溫初起:本品既能化濕,又可解暑。
4、西醫診為慢性胃腸炎屬于濕阻中焦者,胃腸神經官能癥、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屬于暑濕表證者。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5-10g。鮮品加倍。
注意事項不宜久煎,陰虛火旺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約1.5%,油中主要成分為廣藿香醇,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等。另有多種其他倍半萜如竹烯等。尚含生物堿類。
藥理作用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尚有收斂止瀉、擴張微血管而略有發汗等作用。
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常與蒼術、厚樸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
2、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常與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湯(《和劑局方》)。若偏于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
3、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暑濕證者,配紫蘇、厚樸、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若濕溫病初起,濕熱并重者,多與黃芩、滑石、茵陳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相關配伍1、藿香配滑石:藿香芳香化濕,健脾和中;滑石清熱解暑,滲濕利水。兩藥伍用,調和脾胃,化濕止瀉的功效顯著。適用于脾虛濕盛的嘔吐泄瀉。
2、藿香配佩蘭:藿香氣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濕,為芳香化濕濁的要藥,善于化濕濁止嘔吐;佩蘭氣味清香,性平不燥,善祛中焦穢濁陳腐之氣。兩藥配伍,相須為用,化濕解暑功效倍增。適用于夏令傷暑,濕濁中阻的胸悶、腹滿、嘔惡,或熱病挾濕的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等。
3、藿香配砂仁:藿香偏于化濕止嘔;砂仁偏于健胃和中。兩藥伍用,理氣和中止嘔功效較好。適用于妊娠嘔吐及氣滯脘悶的胃納不佳。
4、藿香配陳皮:藿香長于化濕解暑,辟穢止嘔;陳皮功善理氣健脾,化濕止嘔。兩藥伍用,芳香理氣,和中止嘔的功效顯著。適用于外感暑溫,內傷濕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痞納呆、嘔吐泄瀉,甚或心腹疼痛等。
5、藿香配郁金:藿香芳香化濕,行氣止痛,宣中解郁;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兩藥伍用,行氣、解郁、止痛功效顯著。適用于濕阻氣滯或肝郁氣滯所致的胸脅脘腹疼痛痞悶等。
6、藿香配半夏:藿香快脾胃、化濕濁,性偏溫散;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止嘔,性偏溫降。兩藥伍用,能理脾胃、除寒止嘔。適用于寒濕內阻,停食氣滯,脘腹疼滿、嘔吐。
7、藿香配白術:藿香開胃化濕;白術健脾益氣。兩藥伍用,健脾益胃,化濕止瀉功效較好。適用于脾胃虛弱、嘔吐泄瀉。
鑒別用藥1、生藿香與鮮藿香:藿香常用品種有鮮藿香、生藿香。鮮藿香為藿香的鮮品,燥性微弱,善于清化暑濕之邪而不傷陰津,暑月濕熱蒸騰之際用之尤為適宜。生藿香為藿香陰干而成,其性辛香疏散,發表而不峻烈;微溫芳香,化濕而不燥熱,濕化氣行而脾胃和則嘔逆自止。為治療夏傷暑濕,寒熱身重,頭暈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絞痛,吐瀉之佳品感受暑濕重癥者尤宜。但辛溫發散之性較鮮品強,有傷陰之弊。
2、藿香葉與藿香梗:都能芳香化濕、發表解暑、和中止嘔,用于濕濁內阻、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所致胸悶脘痞、納呆不饑,以及暑濕表證、濕溫初起,濕阻氣滯所致嘔吐等。但藿香葉味辛發散之性較強,長于發散表邪;藿香梗能寬中暢膈,理氣行滯,長于和中止嘔。
3、藿香與紫蘇:兩者均有發散表邪,行氣和中的作用,都可用于表證、脾胃氣滯所致的胸悶嘔吐等。但藿香的香燥性較強,解表化濕尤適用于濕濁中阻、暑濕表證、濕溫初起,又長于化濕止嘔,用于濕阻嘔吐等;紫蘇則偏于辛散,發汗散寒的功效較強,善治風寒表證,還可理氣安胎止嘔,多用于脾胃氣滯嘔吐、胎動不安等,并能解魚蟹毒。
4、藿香與香薷:皆有化濕和中發表的作用,用治濕濁困脾或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脘痞吐瀉,每每相須為用。但藿香善于止嘔,為治療濕郁嘔逆之要藥,芳香化濕之力較強,用于濕濁內阻、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等;香薷化濕和中,兼利小便,且其發汗解表之力較強,而藿香次之。香薷善于發越陽氣,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腫,用于脾虛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水腫等。
相關藥品藿香正氣水(片、顆粒、滴丸、口服液、軟膠囊)、暑濕感冒顆粒、柴連口服液、四正丸。
相關方劑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六和湯(《和劑局方》)、藿樸夏苓湯(《感證輯要》)、甘露消毒丹(《續名醫類案》)、不換金正氣散(《易簡方》)。
藥膳食療藿香正氣粥:
1、功效:解暑祛濕、理氣開胃、和胃止嘔。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腹痛嘔吐、腸鳴泄瀉、頭漲昏痛、發寒熱、胸脘痞悶、食欲減退。
2、原材料:藿香10克,蘇葉、白芷、茯苓、大腹皮各3克,白術、半夏曲、陳皮、姜厚樸、桔梗、炙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3、做法:先將上述藥研細末,每次取10克,用布包煎,取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再煮1-2次滾沸即可。
4、用法:每日2-3次,溫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枝葉茂盛時采割。切段生用。
炮制方法1、鮮藿香:取新鮮藥材,除去雜質、枯葉、老梗及根,切段。
2、藿香: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老梗及根,下半段略浸,上半段噴潮,潤軟,切短段,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地上部分長30-90cm,常對折或切斷扎成束。莖方柱形,多分枝,直徑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寬溝狀;表面暗綠色,有縱皺紋,稀有毛茸;節明顯,常有葉柄脫落的疤痕,節間長3-10cm;老莖堅硬、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葉片深綠色,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長2-8cm,寬1-6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鋸齒,上表面深綠色,下表淺綠色,兩面微具毛茸。莖頂端有時有穗狀輪傘花序,呈土棕色。氣芳香,味淡而微涼。以莖枝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段,莖、葉混合。莖略呈方形,直徑0.2-1cm;外表灰褐色、灰黃色或帶紅棕色,被柔毛,髓部白色。葉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三角狀長卵形;灰綠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邊緣具鈍鋸齒。具特異香氣,味微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唇形科藿香屬植物廣藿香。
形態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cm。莖直立,四棱形,略帶紅色,稀被微柔毛及腺體。葉對生;葉柄長1-4cm;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略帶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圓形;上面無毛或近無毛,散生透明腺點,下面被短柔毛。花序聚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苞片大,條形或披針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縱脈及腺點;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長約8mm,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兩側裂片短,中間裂片扇形,邊緣有波狀細齒,花冠外被細柔毛;雄蕊4,二強,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著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陜西。
道地產區主產于廣東、海南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山坡或路旁。多栽培。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北京地區能在田間越冬。怕干旱。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為好。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當種子大部分變成棕色時收獲,置陰涼處后熟數日,曬干脫粒。南方氣溫較高,可采用秋播,9-10月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深2-4cm,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每1h㎡用種子7.5kg。拌草木灰,勻播穴內,產量較高。北方3-4月播種,順畦按行距25-33cm,開1-1.3cm的小淺溝,種子勻播于溝內,覆土2-4cm,用足踩一遍,每1h㎡用種子7.5-12kg,產量較低。苗高6-10cm時間苗,條播按株距10-15cm留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
病蟲防治病害有褐斑病,在5、6月發生,可及時摘除病葉燒毀;實行輪作,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斑枯病防治可在冬季清除枯枝落葉燒毀,并噴灑50%瑞毒霉10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在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降低溫度;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70%敵克松粉劑1000倍液或40%多菌靈膠懸液500倍澆灌病穴。蟲害有朱砂紅葉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