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1、熱毒血?。罕酒房嗪敌梗鍩峤舛荆瑳鲅沽?,尤善于清胃腸濕熱及血分熱毒,故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
2、瘡癰腫毒:本品苦寒,主入陽明,有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治療痄腮、瘰疬、瘡癰腫痛等證。
3、本品若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熱出血以及溫瘧發(fā)熱煩躁。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鮮白頭翁全草搗爛后因原白頭翁素逸出而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皮膚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眼部可引起流淚;吸入可引起噴嚏、咳嗽;內服可引起流涎、胃腸炎癥、嘔吐、腹痛、腎炎、血尿及心衰,并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干燥久貯者局部刺激作用大為降低,故一般宜用干品或入煎劑使用。
注意事項虛寒瀉痢忌服。
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產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并含白頭翁素、2,3-羥基白樺酸、胡蘿卜素等。
藥理作用白頭翁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桿菌以及一些皮膚真菌等,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劑及所含皂苷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本品對陰道滴蟲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輕度抑制作用。另外,尚具有一定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抗驚厥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強心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
2、《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瘰疬。”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可單用,或配伍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內冷痛,則以本品與阿膠、干姜、赤石脂等藥同用,亦如白頭翁湯(《千金方》)。
2、治痄腮、瘰疬、瘡癰腫痛等證,與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藥同用。
相關配伍白頭翁配秦皮:白頭翁質輕氣清,其性下行,善解毒清熱,專于涼血止痢,主血分之病;秦皮苦寒,其性峻烈,善入大腸血分,清解大腸之熱,燥濕止痢。二藥配用,氣血同治,相輔相成。適用于濕熱壅滯于腸內,氣分血分皆傷之赤白下痢、疫痢腹痛、里急后重等。
鑒別用藥秦皮與白頭翁:兩藥均味苦而寒、歸大腸經,功能清熱解毒、止痢,治熱毒或濕熱瀉痢。但秦皮味澀兼歸肝經,長于清熱燥濕,又能收澀止帶,清肝明目,故善治濕熱帶下赤白、肝火目赤翳障。白頭翁苦寒降泄,尤善于清胃腸濕熱和血分熱毒,既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又為治阿米巴痢之要藥,還能治陰癢(滴蟲性陰道炎)、瘧疾。
相關藥品痢炎寧片、白蒲黃片、抗骨髓炎片。
相關方劑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要略》)、白頭翁丸(《圣濟總錄》)、白頭翁散(《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泥沙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干燥。
炮制方法1、白頭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白頭翁炭:取白頭翁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為度,噴灑涼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100-390μm,直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見螺狀或雙螺狀紋理。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及螺紋導管,直徑10-72μm。
2、取本品1g,研細,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頭翁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長6-20cm,直徑0.5-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飲片性狀1、白頭翁:參見“藥材”項。
2、白頭翁炭:形如白頭翁,外表呈黑褐色,微有焦糊氣;味苦。
常見偽品偽品:
祁州漏蘆:為菊科植物漏蘆RhaponticumuniflorumDC.的根。本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上面有少數莖基和具白毛的葉柄殘基,下端漸細略扭曲。一般長10-22cm,直徑1-4cm。表面黑褐色或暗棕褐色,粗糙,具明顯的縱溝及菱形網狀裂隙。質硬,折斷面不平坦,皮部深褐色,木部淡黃色,中央常有裂隙,裂隙處顯深棕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毛茛科白頭翁屬植物白頭翁。
形態(tài)特征植株高15-35cm。根狀莖粗0.8-1.5cm?;~4-5,通常在開花時剛剛生出,有長柄;葉片寬卵形,長4.5-14cm,寬6.5-16cm,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無柄,寬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狀倒卵形,少有狹楔形或倒梯形,全緣或有齒,側深裂片不等二淺裂,側全裂片無柄或近無柄,不等三深裂,表面變無毛,背面有長柔毛;葉柄長7-15cm,有密長柔毛。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長3-10mm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線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淺裂,背面密被長柔毛;花梗長2.5-5.5cm,結果時長達23cm;花直立;萼片藍紫色,長圓狀卵形,長2.8-4.4cm,寬0.9-2cm,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長約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徑9-12cm;瘦果紡錘形,扁,長3.5-4mm,有長柔毛,宿存花柱長3.5-6.5cm,有向上斜展的長柔毛。4月至5月開花。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華北、東北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甘肅。
道地產區(qū)主產于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陜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平原或低山山坡草地,林緣或干旱多石的坡地。
生長見習喜涼爽干燥氣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溫。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最好,沖積土和粘壤土次之,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宜栽種。
繁殖方式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1、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采用種子育苗移栽。種子的采收東北一般在6月上旬,當有60%的種子黃化成熟時即可采收。種子采收過早,成熟度達不到,出芽不壯;采收過晚,種子就會由自身的羽毛帶著隨風飛散。采收回來的種子放在籮筐里在陽光下晾曬,上面覆蓋紗窗網,以免種子隨風飛走。曬到98%以上的干度時,放在鐵網篩上反復揉搓,直到種子和羽毛都搓碎掉到鐵網下為止。白頭翁種子很小,一般1kg種子有50萬粒,播種適時、適當,出芽率可達80%以上。早春播種多在3-4月進行,條播,行距3.0-4.5cm,播后覆土,以蓋住種子為度。至第2年早春,越冬幼苗未萌芽前,按行、株距30cm×9cm進行移栽。
2、分株繁殖:在老株尚未萌發(fā)時連根挖起,分株栽植。
病蟲防治1、根腐?。阂圃郧皩⒎N根用50%退菌特100倍液浸泡3-5分鐘后再栽植;或生長期的雨季應注意排水,以防止地內積水;或發(fā)病期用50%的托布津800倍液進行澆灌。
2、蚜蟲:在蚜蟲發(fā)生期用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的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殺,每周1次,直至無蚜蟲危害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