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線鏢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
用于風(fēng)熱聲啞,肺癰,腹痛下痢,婦女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相關(guān)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微寒,味澀、甘,無毒。”
《全國中草藥匯編》:“辛、苦,平。”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風(fēng)熱聲啞,濕痰風(fēng)邪,腹痛下痢及婦女白帶等癥。”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主治肺癰,痢疾。”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1.治風(fēng)熱聲啞:澀草五錢,麥冬、石斛、訶子、胖大海各三錢,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痢疾:澀草一兩,水黃連、仙鶴草、馬齒莧、蘿卜頭各四錢,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3.治白帶過多:澀草八錢,金櫻子根、棉花籽各五錢,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長10cm以上,直徑1-1.5cm,;外表棕紅色,粗糙,有裂紋,有時具疤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木心亦呈棕紅色,具車輪紋。無臭,味澀。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銀葉委陵菜。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根莖粗大。花莖直立或上升,被伏生或稍微開展長柔毛。基生葉總?cè)~柄被伏生或稍微開展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褐色,外被白色絹毛;間斷羽狀復(fù)葉,稀不間斷,有小葉10-36對,對生或互生,最上面2-3對小葉基部下延與葉軸匯合,其余小葉無柄;小葉片長圓形、橢圓形或橢圓卵形,長0.5-3cm,寬0.3-1.5cm,向下逐漸縮小,在基部多呈附片狀,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多數(shù)急尖或漸尖鋸齒,上面被伏生長柔毛,稀脫落近無毛,下面密被銀白色絹毛,脈不明顯;莖生葉1-2,與基生葉相似,小葉3-7對,托葉草質(zhì),邊緣深撕裂狀或有深齒。花兩性;花序集生于花莖頂端,呈假傘形花序,花梗被白色伏生長柔毛,基部有葉狀總苞;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5,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比萼片稍短,全緣,外被白色長柔毛;花直徑0.8-1cm;花瓣5,倒卵形,先端圓鈍,黃色;花柱側(cè)生。瘦果光滑無毛。花、果期5-10月。
分布區(qū)域
西南及甘肅、臺灣、湖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300-4600m的山坡草地及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