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1、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熱毒所致諸證,內服外用均可。
2、熱淋澀痛:本品甘寒,有清熱利濕通淋之效。
3、本品既能清熱又兼利濕,尚可用于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5-6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疽及脾胃虛寒者忌用,孕婦忌用。
化學成分本品全草含三十一烷、豆甾醇、熊果酸、齊墩果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對香豆酸等。
藥理作用本品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有微弱抑制作用;在體內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抗菌、抗炎的目的。本品對兔實驗性闌尾炎的治療效果顯著,可使體溫及白細胞下降,炎癥吸收。其粗制劑體外實驗,在高濃度下對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和多種白血病癌細胞均有抑制作用,伹實驗性治療無明顯抗癌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白花蛇舌草液可以出現鎮痛、鎮靜及催眠作用。尚有抑制生精能力和保肝利膽的作用。
相關論述1、《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癌腫;外治白泡瘡,蛇癩瘡,少數地區用治跌打,刀傷,癰瘡。”
2、《廣西本草選編》:“主治癌腫,乙型腦炎,肝炎,痢疾,氣管炎。”
3、《福建藥物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急性腎盂腎炎,鼻衄,子宮炎,帶狀皰疹。”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癰腫瘡毒,單用鮮品搗爛外敷,也可與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等藥同用;治腸癰腹痛,常與紅藤、敗醬草、牡丹皮等藥同用;治咽喉腫痛,多與黃芩、玄參、板藍根等藥同用;治毒蛇咬傷,可單用鮮品搗爛絞汁內服或水煎服,渣敷傷口,療效較好,亦可與半枝蓮、紫花地丁、蚤休等藥配伍應用。
2、治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可單用本品,亦常與白茅根、車前草、石韋等同用。
鑒別用藥半邊蓮與白花蛇舌草:兩藥同為甘寒之品,均具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治熱毒、濕熱或水濕所致諸疾。然半邊蓮味甘淡性寒,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退黃,最善治蛇蟲咬傷,又治癰腫瘡毒、乳癰腫痛、水腫臌脹、黃疸尿少。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功能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主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及熱淋澀痛;近年多用于抗癌。
相關藥品復方瓜子金顆粒、炎寧顆粒、乙肝清熱解毒顆粒(膠囊、片)、癃清片、腎舒顆粒、雙虎清肝顆粒、花紅顆粒(片)。
藥膳食療白花蛇舌草蜜露:
1、功效:清熱解毒、利水祛濕。適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膽囊炎屬濕熱者。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本品。
2、原材料:白花蛇舌草125克,蜜糖250克。
3、做法:將白花蛇舌草洗凈,水煎,去渣取汁。把藥汁放瓷盆內。加蜜糖攪勻,加蓋,文火隔開水燉1-2小時,冷卻備用,開水送服。
4、用法:每次1-2湯匙。每日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過篩。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體扭纏成團狀,灰綠色至灰棕色。主根細長,粗約2mm,須根纖細,淡灰棕色。莖細,卷曲,質脆,易折斷,中心髓部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易脫落;托葉長1-2mm。花、果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花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蒴果扁球形,室背開裂,宿萼頂端4裂,邊緣具短刺毛。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為根、莖、葉、花、果實混合的段片狀。根纖細,淡灰棕色。莖細具縱棱,表面淡棕色或棕黑色,質艙易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線形棕黑色,多破碎。花白色腋生。蒴果扁球托。氣微,味淡。
常見偽品混淆品:
1、水線草(傘房花耳草):為茜草科植物水線草Hedyotiscorymbosa(L)Lam.的干燥全草。形態似白花蛇舌草,主要不同點為花2-5朵集成腋生的傘房花序,花梗極纖細,長5-10mm,托葉合生成鞘狀,頂端近于截形,有剛毛數條。
2、纖花耳草:為莤草科植物纖花耳草HedvotistenellifloraBI.的全草。其主要特征為上部莖四棱形,托葉先端刺狀。花近于無柄,1-3朵生于葉腋內。蒴果明顯卵形。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白花蛇舌草。
形態特征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細長,分枝,白色。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從基部發出多分枝。葉對生;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花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萼筒球形,4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花冠白色,漏斗形,雄蕊4,著生于冠筒喉部,子房下位,2室;柱頭2淺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種子棕黃色,細小,具3個棱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我國東南至西南部各地。
道地產區產于福建、廣西、廣東、云南、浙江、江蘇、安徽等省。
生長環境生于潮濕的田邊、溝邊、路旁和草地。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干旱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生長較好。
繁殖方式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1、3-4月播種,撒播或寬城條播,播幅10-12cm,淺蓋土,保持土壤濕潤。
2、田間管理:出苗后松土、除草、間苗,施追肥1-2次。